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971断药背后,绿谷的“成功”和困境

971断药背后,绿谷的“成功”和困境

热门推荐: 971 绿谷 AD
作者:深蓝观团队  来源:深蓝观
  2025-06-17
日前,绿谷医药科技(下称“绿谷”)停产阿尔茨海默药甘露特钠胶囊(编号GV-971,下称“971”)、陷入经营困境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停产原因是971的药品注册证到期,新的许可批件还未下发。

       日前,绿谷医药科技(下称“绿谷”)停产阿尔茨海默药甘露特钠胶囊(编号GV-971,下称“971”)、陷入经营困境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停产原因是971的药品注册证到期,新的许可批件还未下发。

       据悉,971目前是绿谷唯一的核心上市产品,绿谷公司全国1000多名员工如今几乎全部停工停产。包括上海总部和上海工厂的200多名员工,以及遍布在长三角等地区的销售以及其他职能员工。

       作为一款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下称AD)新药,971从2019年国内“附条件”获批上市开始,就是一款争议极大的药物,此后又在2021年在争议中进入医保目录。

       因此,此次停工停产,外界解读为可能是受监管,或上市后的临床效果及实际销量影响,971来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转折点”“前途未卜”。

       然而部分员工对现状表现“淡定”“中性”,他们认为,971复产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全国所有药物都需要经过5年一重审,971目前停产只是受药监局的审批节奏变化影响。受影响的有不只是971,还有其他排队在971之前的近200款药物。

       特殊的是,971是其中为数不多受理号为“CX”开头的化药创新药,公司不融资、未上市,几乎只靠销售这一款药物为生。因此,一旦重审节奏未按照预期进行,公司无药可售,现金流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员工表现“淡定”还有其他更多原因支撑:971市场需求稳定增长、竞品较少,自2022年疫情过去后,产品销量稳定增长,2024年达到230万盒、6亿元,公司在去年已开始盈利,今年本计划可以达到10亿元以上;

       这不是绿谷第一次遭遇现金流危机。2022年在进入医保后降价、疫情影响下大部分患者脱落、国际三期试验消耗资金等多重影响下,公司资金链断裂,曾缓发员工两个月工资,而后于2024年补上。

 

       971为何停产

       971在全国各地断货的消息,从4月份就开始陆续出现,目前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可以达到医保价的数倍。

       一份抬头为“绿谷(上海)医药科技”的《关于九期一产品线相关人员停工停产的通知》显示,因公司近期面临严重经营压力,现金流极度紧张,已无法按劳动合同约定标准足额支付全员薪酬。

       经民主协商流程后,拟定于2025年5月1日起相关岗位停工停产4个月,公司将关闭相关办公区、生产区。5月工资将按劳动合同标准支付,但将延期最迟到今年底发放;6月到8月实发工资按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2690/月发放,社保公积金按正常缴纳。

       公司承诺,待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具备支付能力后,将第一时间恢复原薪酬标准。

       目前,绿谷公司已关闭大部分办公区和工厂区,只留下部分值班人员。由于7成左右员工都是销售,而产品已经停产,无药可售,大部分员工只需居家回应客户需求即可,部分员工实际已经放假,“旅游去了”。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全国所有药物的药品注册证书有效期都是5年,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需要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再注册,拿到?新的许可批件,才可进行再生产。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开信息可得知,截至2025年6月13日,在“补充申请”的化药新报任务中,971排至第185名,处于“排队待审评”的状态。

       971进入中心时间为2024年10月25日。而目前处于“排队待审评”的状态第1名的药物,进入中心时间是2024年8月24日。

       有绿谷员工称,公司实际上在去年5月就递交了材料,但因2019年的“附条件上市”等原因,NMPA要求公司进一步提交补充材料,于是新一轮申请是在去年10月进行。但即便如此,按照正常的审批节奏,公司的预期也是在今年4月份之前完成再审。

       外界推测,NMPA药物再审节奏放缓,可能与有关司局领导在今年2月被查有关系。

       相关人士认为,971在4月开始奇缺,而后又涨价在各大电商平台有售,可能与部分“药贩”提前囤货居奇有关。

       971从2019年国内“附条件”获批上市开始,就是一款争议极大的药物。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下称AD)在全球有近亿名患者,但致病机理始终不清,药物研发难度极大,多家跨国大药企曾花费多年时间投入几十亿美金而折戟。

       而绿谷作为一家此前靠销售保健品、中药注射剂为生的国内小药企,做出了17年来全世界第一款上市的AD新药。其“脑肠轴机制”的治病机理、临床试验结果、绿谷创始人吕松涛及主要研发者耿美玉的背景,以及在2021年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结果,都饱受争议。

       虽然在学术界受争议、遭前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数次公开质疑;但在进入医保后的实际用药市场中,由于竞品少,971需求稳定,旧患脱落率低、新患也持续加入。

       从患者及家属的视角,971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国产新药,副作用低,进入医保后每个月只需自费300多元,年治疗费用不到4000元。

       而同类药物要么上市年份较早、公认疗效较低;要么是国外新药,未入医保、价格昂贵,每年可能需要花费十数万元。且副作用明确,需要定期随访,随时准备因副作用而停药。

 

       转型创新药企后,绿谷的高光与波折

       2009年,绿谷花900万美金从美国Sinova公司手中买回中国院士管华诗团队开发的971产品,此后由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团队进行研发。此前,绿谷是一家售卖保健品为生的公司,而后又开始售卖中药注射液。

       971能在药品监管、医保等系统一路畅通,相关人士分析,AD领域新药本就非常少,但患者基数大、疾病负担重,美国曾出现患者及家属渴求一款新药而希望突破药监规则、药品最终在争议中上市的事件出现(渤健的阿杜卡玛单抗)。

       而971作为难得被证明有效的新药,且副作用较低,鉴于市场需要,便能一路获批并进入医保。

       2020年-2021年,受价格较高、疗效争议等影响,整体上,971的市场优势并未完全显示出来。但在全球资金“放水”、疫情下医药公司受热捧等大环境的影响下,绿谷也曾经历一些高光时刻:

       971获批上市之初曾一度引发抢购热潮。曾有相关人士表示,971在2020年就进入医保审评组的视线,但因争议较大、真实世界病例较少而未能通过。

       但另有绿谷员工称,公司是出于利润考虑,在2020年“主动不进医保”。

       同年,美国FDA批准了971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计划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招募2046人。豪掷千金在国外做试验,绿谷员工称,这是公司自发进行,目的就是为了直面国内的争议,“不当鸵鸟”。

       2021年,在创新药二级市场仍如火如荼之际,公司曾计划在A股科创板上市,组建了证券部门专门筹备此事。在员工看来,除开监管因素,此次上市计划未能成行还有多重因素:

       董事长是靠大卖保健品起家,自负盈亏的逻辑已根深蒂固,对于融资一事较为保守,也不愿出让太多股份。当时与一些知名投资机构没有谈妥基石投资并上市一事,也未在一级市场进行融资;

       公司另有一个丹参多酚酸盐产品,是一个中药注射液,已在市售卖十几年。公司为了能在科创板顺利上市,需要剥离这部分资产,花了一些时间,拖累了进度。

       当年11月,971在医保谈判中通过,价格从895元/盒降至296元/盒,降价近70%。

       971的医保价于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但当年未能如愿“放量”:尤其是在上海等地区,在疫情影响下,大量患者直接脱落,量不抵价,公司收入直线下降。

       2022年,全球创新药资本寒冬到来,一级市场融资困难,创新药企在A股上市的窗口也开始收紧。加上绿谷的国际临床试验亦受疫情冲击,还占据了大量现金储备,公司资金链一度断裂,1000多名全体员工停发工资2个月。

       有绿谷员工回忆,当时,为了统一全国的绩效标准,即便上海“封城”三个月,销售的考核标准也没有改变,影响了上海团队的稳定性,部分销售员工离职。

       虽然971过去长达10余年的研发资金几乎都来自丹参多酚酸盐这款产品,如今这款产品每年也还有几亿元的销售额,但比起进入医保前的十几亿元市场已经大大缩小。公司如今在与其他代理公司合作售卖这款产品,员工仅几十位,发展重点和主要收入都不在丹参多酚酸盐上。

       更何况,在筹备上市时,丹参多酚酸盐已作为绿谷医药产业投资公司的资产被剥离出去,无法直接被挪用到以971产品为核心的绿谷医药科技公司上。

       不融资、当前也无法上市,绿谷必须依靠971来继续自负盈亏。

 

     停产后,971与绿谷的未来

       在一些绿谷员工看来,971经历过上市之初“从狂热到理性”的过程,进入医保并经过疫情后,市场已经逐渐稳定。这位员工表示,2023年开始,全国旧患脱落率可能低于10%。

       其称,至少在长三角地区,971通过各大医院的药事会“没有问题”,大部分神经内科医生对971的疗效“至少是一个中立状态”。

       但经过今年的重审延迟、产品停工、资金链断裂一役,即便顺利复工,公司也很可能又将回到2022年销售不佳的状态:

       按照当前审批的速度,重审可能最快能在7月中旬通过,工厂出货需要15天,全国物流3-4天,20天过去,恢复正常销售至少要到8月份。

       此时,Q2的绩效奖金已几乎颗粒无收,Q3的绩效也将受影响。更何况4月开始断货,患者如今几乎全部脱落,到时销售又是“重新再来”。

       届时,如果绩效标准没有调整得当,公司可能又将面临一次稳定性危机;今年将损失1/3以上的销售额。

       一个更严峻的事实是,971在2022年受疫情影响销售后,2023年的医保谈判中没有再次被“砍价”。2025年年底,公司又将迎来两年一次的医保重谈,这次医保部门会不会考虑到971停售数月的状况?296元/盒的价格可能还要被降到多少?

       此前,绿谷销售团队相对稳定,员工主要来自AD药物销售经验较为丰富的礼来,薪资待遇在同行中属于中上水平。

       在销售员工看来,绿谷并不是一个“纯靠PPT融资”的创新药公司,有自己的产品上市。虽然971争议较大,但至少能进入医保,市场需求存在,竞品压力小,对销售人员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22年,公司在巨额投入下、在争议中停掉了国际三期试验,后来补发了工资。因此,面对这次重审延缓和现金流危机,部分员工目前仍称“愿与公司风雨同舟”“就当放个假”。

       但其也坦诚,在医药销售就业面并不算差的当前情况下,部分同事已经在开始看外部机会。如果到了7月份重审还没有好消息,或又再次被要求补充材料,甚至直接不通过,同事们就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淡定”了。

       据悉,6月10日,绿谷内部召开了全国销售线上会议,宣布未来几个月,原本计划全体员工按照上海的最低标准2690/月发放工资,可能会改成按照员工驻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原本计划按照劳动合同固定收入的比例缴纳的五险一金,如今要按照当地最低工资的系数缴纳,“公积金几千一个月月变成几百一个月”。

       有员工称,这是“一夜之间的变化”。虽然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事情可能还有回转的余地,但大家明显“信心没那么足了”。

       

作为普通biotech和AD药企的绿谷

       除了正常重审程序延缓,971是否受疗效争议影响而被延迟重审,目前没有更多消息。

       在业内,“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的玩笑常常被拿来讽刺971。然而2024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David M. Holtzman教授及芝加哥大学Sangram S. Sisodia教授共同在AD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Neuro degeneration上发表关于971作用机制的背对背研究(指不同试验组分别进行独立验证实验),验证了饶毅等学者所质疑的2019年Cell Research发表的971作用机制。

       但即便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验证,也并不代表药物的疗效经过验证。药品疗效的确定,还是需要多个独立、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看其在大样本人群中的统计显著性和实际效果,以及在不同国家、种族、用药习惯中的可重复性。

       当年,绿谷曾表示对3300名中国患者进行上市后观察,计划将上市后研究终期结果在2025年下半年在相关国际学术大会公布。

       有员工称,吕松涛曾在内部表示,有条件时,公司一定会重新开始国际的三期临床试验。该员工认为,凭借971此前的销售增长幅度,其有信心,公司自有资金可以继续支持包括该试验在内的未来发展。

       国际上,2024年7月,礼来AD新药多奈单抗在FDA获批。与之前渤健的阿杜卡玛单抗在争议中上市不同,这一次,多奈单抗是以11:0全票通过了FDA咨询委员会的评审,直接让礼来市值突破了9000亿美金,成为全球药企的“断层第一”。 同一年,卫材/渤健的AD新药仑卡奈单抗率也在FDA获批上市。AD的治疗,可能在近年已迎来新的转折点。

       其中,多奈单抗(Donanemab)完成了覆盖欧美及亚洲在内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其TRAILBLAZER-ALZ 2研究在8个国家、277个研究中心中共纳入1,736名轻度认知障碍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观察周期长达18个月;而GV-971(甘露特钠)迄今仅完成一项在中国境内开展的本土III期临床试验,仅涉及34家医院、818名患者,观察周期仅为36周。

       多奈单抗和仑卡奈单抗都已进入中国。目前,两款药物在中国都没有进入医保,前者单瓶售卖5500元左右,年治疗费用约24万元;后者单瓶售卖2500余元,年治疗费用约18万元。

       在它们没有进入医保之前的这段时间,971尚无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这也是971是否能完成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平息争议的唯一时间窗口。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