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供应商
  • CAS号
  • 采购
  • 资讯
  • 会展活动

热搜关键词: 甘草提取物 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 氯化镁价格 黄芪提取物 中国制药网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实时血糖监测技术重大进步——“分钟级”CGMs助力糖尿病精细化管理

实时血糖监测技术重大进步——“分钟级”CGMs助力糖尿病精细化管理

https://www.cphi.cn   2021-09-30 10:04 来源:新浪医药新闻 作者:六七

近年来,受老龄化、城市化加速,以及不良饮食、运动习惯的影响,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1.298亿,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

       近年来,受老龄化、城市化加速,以及不良饮食、运动习惯的影响,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1.298亿,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

       血糖监测是基石,临床难题亟待解决

       糖尿病目前仍无法治愈,总体治疗原则是预防、控制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在临床中,糖尿病防治坚持“五驾马车”原则,即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其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石,被认为是继胰岛素发现之后糖尿病领域主要成就之一。血糖监测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血糖波动情况、降糖效果等,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近30年来,血糖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指血监测)、静脉血糖监测、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白蛋白(GA)和2~3个月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以及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

       指血监测在临床中应用最广,但每次采血所获数据只能反映即时血糖值,且由于采血频率有限,容易错过两次测量之间血糖高低变化。因此,仅凭指血监测可能影响治疗决策的准确性。而HbA1c、GA虽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但无法反映即刻血糖波动状态,因此也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人体血糖水平影响因素众多,变化有快有慢,亟需一个能够快速反应并能捕捉血糖全貌的监测方式。而CGM技术的出现,无疑满足了这一需求。

       那么,CGM究竟是怎样一种技术?在糖尿病防治中有何意义?未来还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新浪医药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主席纪立农,一探究竟。

       CGM顺势而生,助力血糖全面管理

       CGM首次出现于1999年,于当年获美国FDA批准,2001年获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应用于临床及研究中。2006年,首 个CGM产品正式上市。自此,即时、持续、准确监测人体血糖变化成为可能,医生及患者临床需求得到满足。

       CGM是一种以电化学为基本原理,通过微创传感器手段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全天候血糖浓度的实时监测。

       与血中葡萄糖浓度相比,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能够真正反映葡萄糖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程度。既往临床采用血糖作为指标,是由于缺乏可靠、便捷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测量方法。伴随着CGM技术的应用,这一痛点得到解决,使对与血糖浓度密切相关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持续监测成为可能。

       目前,CGM技术根据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即时显示监测结果,可分为非实时CGM系统和实时CGM系统。非实时CGM又包括回顾性CGM系统和间歇扫描式,其缺点是无法显示实时数据,没有高低血糖预警、报警功能。实时CGM系统则可以实时监测,具备高低血糖报警和预警功能。多项研究显示,实时CGM系统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实时CGM技术的优势在临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纪立农认为,相较于传统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生临床决策以及患者自我控糖带来了诸多便利。传统监测方式主要为使用血糖仪采集指血,虽然可以立即测得某一时点的血糖值,但却存在较多短板。如,患者每日需进行多次测量,需要反复穿刺皮肤取血,痛感严重,畏惧心理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难以获得动态连续血糖数据,因此无法了解真实的血糖状况;另外,糖尿病患者需要随身携带采血针、血糖仪、试纸等全套工具,步骤繁琐,检测不便;同时,此种方式存在较多监控盲区,患者极有可能遗漏两次测量间的高低波动状态;而且,糖尿病治疗导致的低血糖通过SMBG方式也难以做到及时发现,严重低血糖如果不能被及时预测和及时预防和救治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而实时CGM技术,逐一击破了上述难点。

       以拜耳实时CGM系统为例,近日,该产品凭借突破性创新技术在海南被批准先行落地,并完成首例患者佩戴。其创新的微丝感测技术能够减轻佩戴区域的炎症反应,几乎无痛感,有利于长期佩戴;该产品可连续佩戴14天,与2021 ADA指南推荐CGM系统的佩戴天数一致,减少了操作次数,提高了便捷性。

       最重要的是,该系统可每分钟监测一次组织间液葡萄糖变化,全天可记录1440个值,保证了数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能反映人体真实血糖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不易被传统血糖仪监测到的隐匿性高/低血糖,有效指导当前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在纪立农看来,这对临床工作意义重大。

       此外,针对患者血糖波动,拜耳实时CGM系统还可提前15分钟进行预警,帮助患者尽早发现血糖变化。这对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低血糖而言,至关重要。纪立农强调,“低血糖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如心慌、乏力、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可能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丧失生命。实时CGM系统可以个性化设置低血糖阈值,系统根据患者血糖变化趋势,计算出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并提前15分钟发出预警,让患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如进食少量食物,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为何是15分钟?纪立农解释到:“若提前太长时间,可能加重患者**负担,让患者无所适从,而15分钟对于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已经足够。”此前ADA也明确指出,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标准的临床补糖操作,缓解低血糖时间为15分钟。因此,15分钟是最合理且有临床意义的低血糖预测时间窗。

       另外,纪立农提醒,患者在饮用含糖饮料或摄入食物15分钟后,还需再次检测血糖水平是否得到修正,以便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而拜耳实时CGM系统还可以提供在饮用含糖饮料或摄入食物后血糖的变化趋势,让我们对预防和救治措施是否有效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评估。

       多元因素影响,CGM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

       虽然CGM技术极大提高了糖尿病防治水平,但其应用范围却不甚广泛。

       众所周知,糖尿病群体庞大,分类复杂。目前,临床上主要将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而CGM系统也有特定的适用人群。纪立农介绍,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需要及时监测,因此CGM系统主要适用于该类患者。此外,部分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反复低血糖、夜间低血糖、空腹高血糖等),以及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也需要此类产品。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CGM渗透率在1型糖尿病领域最高,为5%。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CGM渗透率为0.5%,而不需要强化的2型仅0.05%。谈及CGM低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纪立农认为,首先是费用问题,连续佩戴费用较高,很多患者无力负担,其次是医生认知度较低,因对于持续监测生成的数据的解读能力低而无法充分用于指导临床决策。

       不过,CGM应用于临床的春天似乎已悄然到来。2020年ADA指南将TIR(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正式推荐用于血糖控制评估,同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将TIR纳入。这预示着CGM临床应用将步入更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

       另外,随着患者教育和产品推广的进一步加强,预计2030年CGM渗透率将会得到较大提升,1型糖尿病患者的CGM渗透率将上升至30%,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CGM渗透率将增至2030年的15%,在非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领域渗透率将达到1%。

       关于未来

       自19世纪中叶起,医疗从业者便开始研究尿糖,拉开了血糖管理大幕。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提高尿糖监测水平,直到1908年尿糖检测被商业化,糖尿病护理的基础得以奠定。时至今日,经过数次迭代更新,血糖监测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尤其自1999年CGM技术出现后,血糖监测逐渐进入精准数字化时代。

       整体来看,CGM核心难点为外膜设计、算法、工厂较准技术、规模量产后的稳定性等,经过数年发展,CGM技术已逐渐攻破以上难点以提升性能,包括传感器从第一代到二代、三代及四代的多元发展,MARD值(相对差异的平均绝 对值)不断降低,指血较准次数减少,传感器寿命延长,非BGM辅助产品及可与胰岛素泵联用的iCGMs等,发展趋势不可谓不乐观。

       对于CGM技术的未来发展,纪立农表示,该技术提供的数据非常丰富,甚至超出了人类对数据的解读能力,因此,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CGM数据解读领域的应用,医生的医疗决策将得到进一步指导,相信届时糖尿病整体防治水平也将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资料:

       国际糖尿病:概览血糖监测技术变迁,CGM应用未来可期

       华泰证券:血糖监测行业研究:CGM,明日之星,未来可期

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市场动态更多 >>
主编视角更多 >>
热门标签更多

投稿合作联系方式: Kelly.Xiao@imsinoexpo.com 021-3339229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55号城开国际大厦7-8楼 200030

CPHI 网上贸易平台: CPHI.cn| Pharmasources.com| CPHI-Online.com
客服热线:  86-400 610 1188 (周一至周五 9: 00-1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