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收入、无利润、无商业化产品让盛禾生物的上市之路充满艰辛,首次递表失效后,盛禾生物重振旗鼓,终于成功二闯港交所,于今日(5月24日)正式登陆上市。
公告显示,盛禾生物发行3415.18万股股份,每股定价13.50港元,每手200股,所得款项净额约3.92亿港元。截至今日10时,盛禾生物股价涨9.63%,成交178.84万股,成交额2647万港元。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这是2024年第二个18A生物科技公司的香港上市项目,但成功上路资本市场,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点。
曲折的上市之路
盛禾生物的上市之路颇为曲折。
2023年8月3日,盛禾生物进行了第一次递表。然而或许盛禾生物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早期创新项目风险大、尚无商业化产品、现金及等价物少等原因,直至递交招股书前一天,即8月2日,盛禾生物的第一笔融资才正式交割完成。这笔融资来自倚锋资本旗下的倚锋安盛、倚锋安禾分别以1.4亿元、7000万元认购盛禾生物5833.33股股份、2916.67股股份,盛禾生物投后估值为14.1亿元,约合15.3亿港元,刚好超过港交所对Biotech申请上市的门槛。
根据18A规则,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可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值得注意的是,在倚锋资本这笔融资到账之前的2023年一季度,盛禾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7.5万元,几乎处于断流的状态,完全不可能满足“运营资金足可应付自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十二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这一条硬性要求。
或许是考虑到倚锋资本突击入股的“投机性”,盛禾生物首次递表以失败告终。
不过,不久之后,盛禾生物又得到了越秀产业投资基金的青睐。与此同时,新港高投,这家由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局间接全资拥有的机构,也作为盛禾生物的基石投资者参与其中。
截至IPO前,盛禾生物创始人张峰通过Sunho Fortune、Innovalue Investments、Sunho Wisdom、No5XJR以及Sunho Stellar行使约85.11%的投票权,倚锋资本持14.28%股份,北京越禾持4.09%。
截至IPO前,盛禾生物股权架构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独树一帜
盛禾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剂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管线中有9种在研产品,6条已进入临床阶段,包括3款中美双报的抗体细胞因子。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盛禾生物是全球开发抗体细胞因子产品的领军者之一,也是少数几家在抗体细胞因子领域拥有临床进展最快候选产品的先驱公司,因此被称为“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
盛禾生物研发管线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核心产品IAH0968-ADCC增强型抗HER2抗体
IAH0968是盛禾生物自主研发的首个100%去除岩藻糖的临床阶段抗HER2抗体。Fc区域和其受体FcγRIIIa之间的结合使抗体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研究显示,岩藻糖会干扰抗体的Fc区域与FcγRIIIa之间的结合。因此,完全去除岩藻糖可以增加结合亲和力,这预期将提高抗体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前数据显示,IAH0968对HER2+肿瘤细胞SKBR3、BT474和SKOV2的ADCC杀伤毒性比抗HER2抗体强。此外,IAH0968在BT474肿瘤细胞皮下小鼠模型中显示出100%的TGI,优于未去除岩藻糖修饰的抗HER2抗体。
目前IAH0968已启动直肠癌的IIb/III期试验和胆道癌的II期试验。
IAH0968作用机制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核心产品IAP0971-PD-1/IL-15/IL-15Rα异源二聚体融合蛋白
IAP0971是盛禾生物自主研发的PD-1/IL-15/IL-15Rα异源二聚体双T细胞及NK细胞激动剂。IAP0971预期通过阻断PD-L1信号通路,在靶向肿瘤部位积累IL-15,激活其附近的免疫细胞,包括CD8+T细胞和NK细胞,直接激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协同增强抗肿瘤活性。
与已上市的细胞因子疗法相比,IAP0971可通过IL-15的靶向递送改善安全性,并通过IL-15和抗PD-1抗体之间的顺式协同作用改善疗效。此外,其采用我们内部设计和开发的新结构,将IL-15异源二聚体嵌入到抗PD-1抗体的“铰链”区域,以平衡IL-15的活性,保护IL-15不被降解,进一步延长IAP0971的半衰期。
目前,IAP0971在中国已进入临床Ⅱ期阶段。
IAP0971作用机制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核心产品IAE0972-EGFR/IL-10同源二聚体双功能融合蛋白
IAE0972是盛禾生物自主研发的EGFR/IL-10同源二聚体双功能融合蛋白,用于免疫细胞活化。与IAP0971一样,IAE0972将利用抗体细胞因子的优势,通过不同的抗体靶点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合实现协同抗肿瘤活性。其设计目的是阻断EGFR信号通路,特异性地将IL-10传递到靶向肿瘤部位,以激活CD8+T细胞,并可能激活NK细胞。
目前,IAE0972已在中国启动作为单一疗法的II期临床试验以及联合乐伐替尼作为一线疗法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Ⅱ期及Ⅲ期临床试验。
除上述的核心产品外,其他6种候选产品包括临床阶段产品的IBB0979(B7H3/IL-10同源二聚体双功能融合蛋白)、IBC0966(PD-L1/SIRPα双功能融合蛋白)、IBD0333(4-1BB/CD24双抗),以及临床前阶段产品IAN0982、ISH0988及ISH0613。
前景可期
近年来,抗体细胞因子因其强大的靶向肿瘤和延长细胞因子半衰期的能力,以及其对多个靶点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成为开发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疗法的一种流行方法。
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抗体细胞因子可为肿瘤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如T细胞和NK细胞)搭桥,类似于双特异性抗体的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细胞因子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肿瘤病变处,抗体细胞因子进而显示出强大的杀伤肿瘤作用。
抗体细胞因子作用机制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根据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的形式,抗体细胞因子可进一步分为具有完整免疫球蛋白G(IgG)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基于抗体片段的抗体细胞因子。
抗体细胞因子与单抗或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疗法相比,享有多方面优势。与其他以抗体为介导的细胞因子疗法相比,抗体细胞因子能够更精确地针对肿瘤病灶,从而大大降低了全身毒性。通过与抗体或其片段的连接,细胞因子的半衰期得到延长。在具有完整IgG的抗体细胞因子中,可以通过ADCC和ADCP效应增强肿瘤杀伤效果。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8年至2022年,抗体细胞因子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29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953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1196亿美元。同期,中国抗体细胞因子药物市场规模从26亿元增加到7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48亿元,2030年将达到741亿元。
中国抗体细胞因子药物市场规模预测
图片来源:盛禾生物招股书
目前来看,盛禾生物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进度,IAP0971是中国临床进展最快的基于IL-15抗体细胞因子,IAE0972和IBB0979是两款中国临床进展最快的基于IL-10的抗体细胞因子,先发优势明显。
结 语
从研发管线中看,在当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biotech中,盛禾生物独树一帜,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差异化发展。尽管上市之路较为曲折,但宝剑终从磨砺出,今日,盛禾生物的成功上市,为其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相信在其研发管线加持下,未来发展可期。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