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W&D 2023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TOP20情况分析(二)
2023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TOP20情况分析(二)
热门推荐: 新药 商业化 研发投入
来源:CPHI制药在线
  2024-05-24
上文对2023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TOP20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文将围绕产品管线布局、产品商业化销售等情况逐个具体介绍企业情况。

2023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TOP20情况分析(二)

       上文对2023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TOP20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文将围绕产品管线布局、产品商业化销售等情况逐个具体介绍企业情况。

       1.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是全球首家在纳斯达克、港交所和上交所三地上市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2023年营收达174亿元,同比增长82%,由于在药物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监管审查、生产、商业化推广等多个环节持续高投入,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较2022年亏损大幅缩小,累计亏损达577亿元,可见,新型企业“烧钱”速度之快,高度依赖持续资金投入。百济神州现已逐步具备创新药全产业价值链运营能力,建立了从研发、临床、生产和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条体系,有望成为国内创新药企走向全球的引领者。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主要聚集肿瘤领域,形成较为丰富的管线梯队,超10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且持续的进行泽布替尼等3款已上市产品的新适应症开发,如泽布替尼新适应症开发等方面投入超10亿元。公司高度重视临床试验开发,建立了超3000人的全球临床团队,基本实现临床试验自主开展、去CRO化。

百济神州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公司商业化团队规模超3700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北美、欧洲等地,瞄准全球市场。目前有3款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药物,包括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帕米帕利等,均为自主销售。同时,通过已建立的商业化体系,获得安进、诺华等企业14款获批药物的国内商业化权益。

       2.恒瑞医药

       恒瑞医药是国内医药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由当初的国营小厂,逐步发展成为涉及抗肿瘤、镇痛麻醉、代谢性疾病感染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研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性药企,是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制药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从以往的仿制药为主,逐步过渡到仿创结合、创新引领的阶段。2023年企业总营收达228亿元,其中创新药为106亿元,占比46%,逐步成为带动企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目前已上市创新产品16款,并持续进行新适应症或联合用药临床研究,以化学药为主,辅以少量生物药。公司产品研发聚焦“新、快、特”,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研发团队超5000人,超100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恒瑞也积极发展BD业务,2023年公司5次对外授权产品权益,累计总金额超30亿美元。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公司已建立近万人的销售团队,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化体系,商业化网络覆盖超4000家医院,同时深度布局零售市场,建立了处方药零售推广团队,覆盖全国超25万家零售药店。

       3.中国生物制药

       中国生物制药是国内领先的创新研究和研发驱动型医药企业,在肿瘤、肝病、呼吸系统、镇痛等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旗下核心企业主要为正大天晴药业和北京泰德制药,前者在肿瘤、肝病、呼吸系统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后者在手术镇痛领域综合实力较强。

       在管线布局方面,与恒瑞医药类似,中国生物制药也有较为庞大的仿制药业务,2023年创新药业务营收占比近40%,目前在研产品145个,包括1类新药产品67个, 其中上市申请6个、临床Ⅲ期7个、临床Ⅱ期22个、临床Ⅰ期26个。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该公司也拥有完善的商业化体系,团队成员超12000名,覆盖全国约80%的三级医院,肝病领域市场占有率约25%,术后镇痛领域市场占有率约67%,共有60余款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其中5款产品均在10亿元以上。

       4.石药集团

       石药集团始创于1938年,已有80多年发展历史,从生产纱布到抗生素、维生素等原料药再到创新药转型,目前石药的营收主要来自制剂产品、原料药、功能食品,制剂产品2023年营收256亿元,占比超80%,保持稳定增长,原料药和功能食品出现下滑,体现出石药逐步退出原料药,转型创新药的策略。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目前在研创新药产品约130个,大小分子药物各40余项,聚焦纳米制剂、mRNA、小核酸药物、单/双抗、ADC等技术领域,其mRNA疫苗于2023年成功获批上市,ADC领域对外授权合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石药集团也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化体系,销售团队超万人,广泛覆盖医疗机构、零售机构等,成功孵育出多个重磅单品,包括恩必普?、舒安灵?、恩理维?等,其中恩必普年销售超70亿元。

       5.复星医药

       复星医药是成立于1994年的综合性医药健康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和医疗健康服务等四大领域,2023年营收414亿元(扣除新冠相关产品,同比增长12%),员工总数超4万人。制药是其核心业务板块,2023年营收30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73%,目前仍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占比不足30%。

       在管线布局方面,复星不断加大创新药投入,以期实现创新药带动整体业务上涨,现阶段有超35个品种、60项适应症开发处于在研状态。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老牌药企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具有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复星医药也不例外,其商业化团队超6000人,其中国内约5000人,覆盖院内市场、零售渠道、DTP药房等,海外团队约1000人,主要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在美国主要是创新药团队,为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在美国的商业化做准备,在非洲等新兴市场主要是建立区域性分销中心。

       6.上海医药

       上海医药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国有药企,旗下拥有众多子公司、孙公司,业务覆盖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健康产品等多个领域。2023年总营收达2602亿元,其中医药商业2340亿元,医药工业262亿元,占比仅10%左右,医药商业贡献了绝大多数的营收。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目前仅有安柯瑞®、凯力康®、培菲康®等3款新药产品(均为2020年获批),共有55个在研新药产品,其中3个产品提交pre-NDA或上市申请,4个产品处于关键性临床研究或临床Ⅲ期阶段,41个产品进入临床或IIT研究阶段,整体研发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上海医药是国内头部医药分销平台,业务规模常年稳居第三,仅次于国药控股、上海医药,销售团队规模近2万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类医疗机构超过3.2万家、零售药房总数超过2000家。

       7.信达生物

       信达生物聚焦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新药开发,是国内新型Biotech的典型代表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成立了药品销售公司——众煦医药、CDMO公司——夏尔巴生物,逐步成为“研产销”一体化的大型公司,员工总数超6000人。

       在管线布局方面,从最初的抗体药物到现在的化学小分子药物、细胞治疗药物、ADC药物等多领域全面布局,建立起一条包括36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已有10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3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5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18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信达商业化体系在不断建立完善,目前销售团队超3000人,相较于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企业拥有丰富的上市产品组合,信达生物的上市产品还比较少,整体销售费用率还比较高。信达生物财报显示将建设CVM(心血管和代谢)商业化平台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目前正在进行团队搭建,相关产品陆续上市。

       8.和黄医药

       和黄医药也是一家新型Biotech企业,其成立时间比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早了十年左右,建立了具有药物发现和开发能力的全面整合的研发创新平台,聚焦肿瘤、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领域,员工总数近2000人。2023年总营收约60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扭亏为盈,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处于盈利状态的Biotech企业。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有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等3款药物获批上市,13款在研抗肿瘤药物正在进行约40项全球临床试验。呋喹替尼于2023年获得美国批准上市,其他管线产品稳步推进。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公司目前聚焦肿瘤领域,商业化团队规模不大,约900人左右,该公司的成长路径对于国内新兴Biotech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其三款上市产品中有两款是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呋喹替尼由和黄与礼来共同开发,最初该产品的商业化由礼来负责,后来和黄逐步自建销售团队,开始主导该产品国内商业化,2023年和黄就该产品和武田达成合作,由武田负责在美国市场的商业化,销量快速增长;赛沃替尼则是和黄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阿斯利康负责该产品的海外开发和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和黄的发展是新型药企借助外力快速成长的典型代表之一。

       9.翰森制药

       翰森制药来源于1995年成立的江苏豪森药业,重点聚焦抗肿瘤、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及自身免等疾病领域,公司早期以仿制药起步,后逐步加强创新药开发,2023年创新药及合作产品收入约68亿元,占到总营收的67%,创新药成为业绩持续增长的动力。

       在管线布局方面,公司已有培莫沙肽注射液等7款上市新药,目前正在进行30个在研品种的50项临床适应症开发,除了“自主研发”,公司积极拓展“BD合作”,近年来已达成近20项License-in项目。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公司基本消化仿制药集采带来的影响,创新药销售不断发力,销售网络及分销团队分布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

       10.先声药业

       先声药业成立于1995年,最初主要从事药品商业化,直到2001年开始进行系列对外收购,逐步获得药品生产能力及创新研发能力。2023年创新药业务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5%,占总营收比重约72%。

       在管线布局方面,拥有多元化的创新产品组合,建立起一条超60款产品的新药管线,其中15款创新药正在开展注册性临床研究、12款产品处于临床Ⅰ/Ⅱ期、约40款产品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先声药业以药品商业化起步,具备较强的产品销售能力,销售团队超4000人,目前上市的新药品种有6款,其中拳头产品——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入院达到3800 家,市占率达20%,2023 年销量同比增长25%。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