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氨基观察 华熙生物的“中等规模陷阱”

华熙生物的“中等规模陷阱”

作者:郑晓  来源:氨基观察
  2025-03-07
3月3日,华熙生物在公众号上发表的《从严治理组织、重返业务一线、重回创业状态——赵燕内部讲话全文》,引发了全市场的关注。

  一、组织变形

  企业陷入“中等规模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中组织变形,可能是最大的困扰因素之一。

  核心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通常是组织架构搭建在前,业务推进在后。因此,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其管理架构也在以更快的加速度膨胀。这也必然带来几个显而易见的结果:

  一方面,管理效率下降。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是biotech的一大优势,然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和管理半径的延伸,这一优势日渐削弱;另一方面,成本的加速增长。人力资源投入和成本的增长会明显快于规模、利润的增长,但这些投入未必会换来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此同时,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的战略也需要持续迭代,过去设定的组织架构,可能与公司当下现状并不相符。

  这些因素叠加,自然会困扰那些表面看增长势头不错的企业。看起来,华熙生物正是深受“组织变形”之困,用赵燕的话来说,就是“组织、人才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首当其冲的便是团队战斗力方面的问题。华熙生物反思认为,在过去企业高速扩张、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文化尚未得到充分沉淀,人才选拔缺乏足够的严格筛选,培育机制也不够完善。

  这使得整个组织鱼龙混杂,混入了不少与企业所秉持的事业理念相悖、格格不入的人员,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效率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台前。在华熙生物迅速壮大的过程中,为削减成本,公司选择了业务外包的策略。

  然而,从实际反馈情况来看,这种层层外包的模式却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公司制定的战略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核心能力的建设进程也因此被极大延缓,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本应具备的效率优势。

  与此同时,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发酵、持续放大。按照赵燕的说法,企业此前管理风格较为宽松,这种氛围在内部滋生了大量问题,尤其是“腐败”。

  所以,在发言中,赵燕希望,华熙生物能够重返创业型组织。

  二、激情消退

  在资本市场的喧嚣时期,企业家野心逐渐膨胀,但随后遭遇泡沫破灭的打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降本增效……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华熙生物与赵燕也成了其中之一。一个细节在于,赵燕喊话“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这也提醒我们,与“人”相关的问题,不仅仅是组织,还有人本身。

  高研发属性,决定了大健康企业的成功更依赖于人。有冲劲的管理层,与凝聚力较强的小而美团队往往事半功倍。

  但随着创业年限的增长,规模虽然越来越大,核心管理层不可避免出现疲态。与此同时,企业可能因为人员流动性加大,整体氛围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热情。

  这一转变,也必不可免地造成战斗力下滑。在这方面,华熙生物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

  一个核心问题是,当发展速度快的时候,一些人开始飘了,以为是自己本事大。飘本身不是问题,但心态带来的改变,可能会造成严峻的后果。

  比如,不能在遇到需要变化的时候,做出改变。赵燕就表示,团队中有人一旦碰到问题,就开始抱怨,遇到点困难就抱怨组织,抱怨条件不够,抱怨市场风口不对。换句话说,并没有去反思,是不是自己能力跟不上了。

  飘之外,高速发展带来的丰盈的财务资源和影响力资源,也使得团队很快就失去了在资源稀缺的创业状态下,解决问题的拼劲和思考能力,造成当前不给大笔预算什么事都干不成的局面,滋生了腐败、利己、走轻松捷径的思想。

  甚至,赵燕喊话,那些伪管理者,没有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除了花钱外包和要资源,拿不出实战思路,这批人是时代必将淘汰的对象。

  对此,赵燕表示,华熙生物需要回到创业型组织。创业型组织的人才特点和建制型企业是完全不同的,建制型企业的流程是约定好的,靠按部就班的规定分工、规定动作驱动,而创业型组织是自我驱动,团队可以自我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玻尿酸巨头在市场的毒打下,终于意识到自己患上了“大公司病”。

  承认有病是一种态度,敢于治病才是一种能力。

  三、战略“迷途”

  对于华熙生物当前的困境,赵燕更多将其归咎于人、组织,但以其为首的管理层在发展中遭遇的战略迷途,可能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企业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规模接近“中等”的企业来说,情况可能更复杂。

  这些企业往往已经具备相应的基本盘,并且在商业化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为了跨越“中等规模陷阱”,又必须基于现有的基本盘,进行战略的升级迭代。

  挑战也由此而生。是否能够预判行业走向,做出精准的应对;以及是否能够保持战略定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深耕细分领域,是必答题,将会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根本。

  很显然,华熙生物在过去,并没有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原料药起家,但华熙生物并没有满足这一点,随后逐步拓展,一度形成了“四驾马车”的布局——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四大业务板块。

  只是,“四驾马车”的现状却让人焦虑。公司最核心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遭遇重创,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 肌活已经全部不在当打之年,收入大幅下滑。医疗终端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玻尿酸,在越来越红海的情况下,挑战重重。

  至于功能性食品业务,则正在悄无声息中消失。华熙生物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玻尿酸饮用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等。

  然而,市场质疑声不断,“口服玻尿酸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的讨论一度成为热议话题。如今在2024年中报中,已经没有提及其收入规模,似乎已经宣告了华熙生物从医美到食品扩圈的失败。

  在“三驾马车”相继遭遇挑战的情况下,华熙生物近两年战略重心开始往原料端转移,策略是发展“合成生物”技术。赵燕也曾多次强调,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而非单纯的化妆品公司、原料公司或医美公司。

  虽然在《从严治理组织、重返业务一线、重回创业状态——赵燕内部讲话全文》中,赵燕多次表示,不要追逐热点。但在提出“合成生物”概念的那几年,“合成生物”本身也就是资本市场最大的热点,更多的还是概念。

  2024年,华熙生物收入规模53.7亿元,但同比下滑11.6%;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72.27%。战略推进的不成功,让规模反而成为了华熙生物的负担。

  总结

  作为商业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中等规模陷阱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也迫使每一家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企业,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掉入中等规模陷阱中去。

  2019年科创板上市时,华熙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如今徘徊在200亿关口。

  眼下,这场被市场关注的刮骨疗毒,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一次集体叩问:

  谁能在规模与能力的平衡木上站稳脚跟?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