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氨基观察 FDA创新器械审核速度大滑坡;国内头部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

FDA创新器械审核速度大滑坡;国内头部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

热门推荐: FDA 阿尔兹海默症药物 CAT-T
作者:黄恺  来源:氨基观察
  2025-03-31
3月27日,药明巨诺发布2024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收入1.58亿元,同比下滑9%;亏损额为5.9亿元。公司账上现金只有7.57亿元,按照这个亏损力度,撑不过两年。

  一、FDA创新器械审核速度大滑坡

  FDA的创新器械审核速度慢了下来。

  根据FDA数据库,今年以来仅有2次创新器械的批准,而2024年一季度批准了12款创新器械上市。过去两年,FDA批准创新器械的季度平均数量在10款左右。也就是说,FDA对于创新器械的审核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FDA发言人对媒体表示,审核节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绝 对的答案。

  不过,在海外媒体看来,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裁员的后遗症。

  在特朗普政府推动取消整个联邦政府的职位后,FDA的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成为数十次裁员的对象,其中包括许多入职头一两年的试用期员工。他们是根据立法指示,为加强该机构的产品审查能力而专门雇用的。

  此外,一些受影响的工人被要求评估包括AI在内的尖端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最近被引入以试图跟上该领域的新进展。

  根据路透社的一份报告,在今年早些时候裁员后,一些医疗器械开发商与CDRH工作人员的中期审查和提交前会议被取消,或仅转为书面回复。

  看起来,裁员确实在影响FDA的审批节奏。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对FDA的精简还在继续,那么是否会继续影响创新药械的审批节奏呢?

  二、欧盟再拒阿尔兹海默症药物

  火热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迎来挫折。在FDA迎来高光时刻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欧盟却不大认可。

  礼来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Kisunla收到了欧盟药物评估委员会(CHMP)的负面评价。上周,CHMP拒绝推荐批准Kisunla。该决定主要基于对该药物的安全性担忧,CHMP表示,治疗的潜在益处并没有抵消这种担忧。

  CHMP指出了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的风险,这是淀粉样蛋白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可能预示大脑肿胀和出血。

  在为支持申请而提交的数据中,服用Kisunla的患者中有36.8%发生了ARIA,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为14.9%。虽然大多数ARIA事件不会引起症状,但1.6%的患者确实经历了“严重的ARIA事件”,并且有3名ARIA患者死亡。

  简单来说,在药物治疗获益有限且存在安全性风险的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是否需要得到支持,欧盟与FDA存在分歧。

  这种分歧本身是合理的。但对于参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药企来说,需要思考更多。毕竟,欧盟的质疑是合理的。而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也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得更好,值得深思。

  三、头部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

  接下来,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国内头部创新药企开始密集进入盈利周期。例如,上周发布财报的信达生物,2024年收入达到94.21亿元,同比增长51.8%,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为3.3亿元。

  信达生物并非个例,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其他创新药企,财务表现也都在积极的轨道上。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且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本质上,这是过去大量投入开始收获成果的体现。这些企业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在利润表上的体现是顺理成章的。

  而政策端的支持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正如上周市场流传的消息所显示的,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正在加码。

  无论是从行业整体趋势(贝塔)还是从个别企业的突出表现(阿尔法)来看,都是积极的信号。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国内创新药行业抱有更多的信心。

  四、国产CAT-T疗法需要换个活法

  当然,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在行业向好的同时,自身的努力也要更有针对性。

  比如,国产CAR-T疗法的日子,不好过。

  3月27日,药明巨诺发布2024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收入1.58亿元,同比下滑9%;亏损额为5.9亿元。公司账上现金只有7.57亿元,按照这个亏损力度,撑不过两年。

  这份财报背后,是国产CAR-T疗法商业化困境的缩影——即便产品疗效显著,但“天价”标签与支付难题始终如影随形。

  目前国内已有6款疗法获批,定价从99.9万元到129万元不等。然而,高昂的价格与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定位天然冲突,过去几年,药企也试图通过商保、分期付款等方式破局,但依然难以打开局面。

  这也是国内创新药商业化难题的极端体现。当支付体系无法匹配技术突破时,企业需要更务实的策略:出海赚取现金流,技术迭代降低成本,等待国内多层次支付体系生态的构建。

  活下去,才能等到黎明。在真正的支付革命到来前,换个活法,先尝试在海外创收,再尝试国内的商业化,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五、联邦制药引发二级市场信任危机

  在努力改善自身经营成果的同时,上市药企也要注意信息披露的质量以及内控管理。

  上周,联邦制药就上演了魔幻的一幕。3月25日,联邦制药股价大跌11.78%。而在前一天,公司刚刚宣布与诺和诺德达成20亿美元的合作。从其股价走势来看,显然是有资金提前埋伏,并借助利好消息精准出货。

  在港股市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过去康宁杰瑞制药,因临床数据不佳导致股价频频闪崩,背后资金提前抢跑的现象一直存在。

  港股市场在内幕交易管理方面,相较于其他成熟市场,确实不够严格,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

  长此以往,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对于上市药企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披露质量和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六、2.24亿美元合作纠纷带来“首付款”新思考

  三叶草生物遇到了新麻烦。

  3月24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书面通知,对方单方面终止预购协议,并要求三叶草生物退还预付款项2.24亿美元。

  尽管三叶草生物认为,根据协议条款,其并无退款义务,但美国诺瓦瓦克斯公司曾遭遇类似情况,最终以赔款收场。GAVI通过国际仲裁向诺瓦瓦克斯追讨近7亿美元预付款,最终诺瓦瓦克斯选择和解。

  三叶草生物的最终结局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这一事件在首付款方面引发了市场的更多思考。在常规的合作或BD中,首付款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退的。

  然而,从恒瑞医药与万春生物的纠纷,再到如今的三叶草生物事件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至少在合作不如意之后,纠纷也时有发生。

  在合作成为主流的当下,这些纠纷进一步提醒国内药企,需要在合同中对首付款进行更规范的定义。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