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体检机构在营收规模做大的同时,营销费用也快速攀升,这被业界认为是“营销驱动”下的高增长模式。而民营体检机构屡发违规事件,其背后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开始凸显。在规模之外,个性化、高端体检开始兴起,但迫于市场大环境不成熟、配套服务无法跟上等原因,这些新趋势仍处于探路阶段。
借壳江苏三友上市3年后,美年健康(002044)旗下的体检中心数量已超400家,今年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家;而在2014年底,美年健康旗下的体检中心数量仅为94家。
高速扩张的同时,美年健康的营收与利润也稳步增长。美年健康2017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62.33亿元,同比增长44.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4亿元,同比增长35.89%;体检服务是其主营业务,2017年该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1.4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8.54%,毛利率为46.61%。
不过除了亮眼的业绩之外,美年健康屡次被曝出存在违规体检,其作为专业体检机构的流程、合规也多次遭质疑。其实,不止美年健康,整个民营体检行业都被多次诟病。
新华社今年5月份发布的一篇关于体检机构乱象调查的文章就提到“目前体检机构普遍重设备、轻医生,重化验、轻诊断,检前健康评估和检后追踪指导流于形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全科医生比较匮乏,影响健康体检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民营体检机构盲目扩张规模、过度追求利润所致。
根据美年健康2017年年报,其每年的营销费用高达14.88亿元,占到其总营收的25%左右,同比增长达59.97%。但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0.06%,仅为397.5万元。爱康国宾2017年销售和营销费用为9660万美元(约6.6亿元),占支出总额的17.1%;研发费用为310万(约2120万元)美元,占支出总额的0.5%,而上年度占比为0.7%。
不难看出,美年健康在营收规模做大的同时,营销费用也快速攀升。而民营体检机构对于研发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小,这被业界认为是“营销驱动”下的高增长模式。
而民营体检机构屡发违规事件,其背后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开始凸显。在规模之外,个性化、高端体检开始兴起,但迫于市场大环境不成熟、配套服务无法跟上等原因,这些新趋势仍处于探路阶段。
规模扩张:有人欢喜有人忧
圆和医疗项目总监、原瑞慈医疗诊所连锁事业部总经理周璐靖告诉健康点,体检机构做大规模才能与公立医院去竞争,“公立医院相对分散,而民营体检门店数量足够多,就可以接全国性的团单。而团单目前还处于打价格战的状态。”
价格战意味着体检中心利润会不断被压缩,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流水线般给客户做体检,难免会出现只求速度不顾质量的情况。
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美年健康速度最快。擅长资本运作的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在早年自建十多家体检中心后,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做区域体检中心的收购整合。
2010年到2013年这3年时间,美年先是与大健康产业合并成立美年大健康公司(即美年健康),而后收购深圳瑞格尔、北京绿生源、武汉一博、常熟汉慈、贵州康源、安徽博瑞康等小型体检机构,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其控股体检中心的数量从2010年的13家,快速增长到2014年底的94家。由此,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触角几乎遍布全国主要核心城市。
几乎与美年健康同一时间成立的爱康国宾、瑞慈医疗(01526)的体检业务扩张模式较为类似,一直以独资或控股自建为主。因而爱康国宾与瑞慈医疗的规模扩张步伐相对缓慢。除了自建外,从2007年开始,爱康国宾也不断收购一些体检机构,这其中还包括收购了慈铭体检在银川以及山东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的加盟商体检中心。
最早启动上市计划的慈铭体检却因各种原因历经多次IPO折戟后,最终选择被美年健康收购。由此,美年健康快速跃升至民营体检“老大”的位置。
2015年美年健康借壳江苏三友登陆A股后,其市值很快突破百亿元。远在纳斯达克的爱康国宾却在资本市场遇冷,张黎刚遂选择将公司私有化。
估计张黎刚也没想到,这场私有化战役居然持续了三年之久。而这三年,恰是美年健康新一轮高速扩张的三年。在外界看来,爱康国宾(股票代码:KANG)因为私有化错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三年”。目前,爱康国宾旗下总体体检数量约110家。
3月27日,爱康国宾宣布,与IK 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母公司)、云锋基金和阿里巴巴签订一份最终协议与合并计划。如果合并完成,爱康国宾将从美股退市,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爱康国宾的私有化之路走得颇为“艰辛”,美年健康意图高价收购爱康国宾的计划未能成行,但是成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员,是否能让爱康国宾重建昔日的辉煌,这一切都还是未知。
近期,美年健康发布的半年业绩快报依然抢眼。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4.90亿元,同比上升57.66%,实现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上升998.00%。
而瑞慈医疗的半年报业绩快报显示,其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其亏损净额处于人民币5500万至8500万元之间(单位下同),较上一年度同期有大幅增加。瑞慈医疗表示,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近期开始投入运营的体检医院和专科医院处于“前期亏损”状态。
而在2017年之前,瑞慈医疗的业绩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2013~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9亿元、5.98亿元、8.03亿元、9.35亿元以及10.8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985.4万元、566.8万元、2911.6万元、5438.9万元以及-1.03亿元,2017年为瑞慈医疗近5年来的首次亏损。
而爱康国宾目前的业绩也不是很乐观。其2017年年报显示,其 2017财年实现5.64亿美元营业收入,虽然同比增长29.4%;净利润亏损1700万美元,同比下滑53.8%。这已是爱康国宾连续两年出现亏损,上一财年,其净利亏损1130万美元。而其亏损主要由于新开体检中心前期运营仍处于亏损阶段,并购整合不及预期所导致。
如果从成立时间上看,瑞慈医疗最早。早在2000年,瑞慈医疗就开始自建其首家实体医院瑞慈南通医院。这与其创始人方宜新本身是医生出身有很大关系。
医生出身的方宜新非常看中体检的服务质量,因而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建体检中心。不过,去年瑞慈跟平安达成合作后,其开始走向合作收购体检中心的路线。
瑞慈医疗相关公告显示,双方通过合作计划2019年底前由上海瑞慈医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瑞慈医疗”)及深圳市平安健康科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平安健康科技基金”)成立的子公司于全国新设或收购不少于35间持有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许可证”)的体检中心。
按照计划,瑞慈医疗2018年成立或收购30间拥有营业执照的体检中心,体检中心总数于2018年底前预期将达到74家。这意味着,有了平安的合作,瑞慈医疗的旗下门店体检机构数量正在追赶爱康国宾。
高速扩张的隐忧
根据美年健康最新的公告内容,美年健康此次事件主要是由于门诊部个别医生“未能及时办理多点执业注册或备案”所导致,由此出现部分检查报告未经诊疗医生亲自审核或手写签名,注册执业医生授权签字不规范的问题。
实际上,尽管政府大力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医生资源缺乏,公立三甲医院对医生资源的管控比较严格,医师多点执业注册推行现状还不理想。
慈铭体检创始人韩小红表示,“体检本身的结果是准确的,但是医生没有看报告就做电子签名,这确实是公司管理上的漏洞。”
现阶段,美年健康的员工数量已高达3万多人,显然,管理如此数量庞大的员工,对美年健康是不小的挑战。美年健康也在公告中也披露了其5年间17次相关行政处罚。
韩小红告诉健康点,“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上市后,经营肯定是首位的,否则很难活下去。上市体检机构研发投入力度不大,核心还是为了保证利润。”
在一位大型非公体检机构从业者表示,他们公司正在大力开拓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地方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客户教育以及品牌推广,因而现阶段的营销费用相对较高,等到后期市场成熟后,营销费用自然会降低。
而医疗人才匮乏的难题对体检机构而言,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持续存在。
周璐靖告诉健康点,体检机构的工资相对来说没有竞争力,很少能吸引比较好的医生来,另一方面,体检本身是一个健康管理类的医疗机构,对于医生来说,很难通过这样的平台来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本身也很难招募优秀的人才。因而体检机构的医生多以退休人员为主。
周璐靖认为,公立医疗机构的体检质量总体是要优于民营体检机构的,因为公立的医生质量更有保障。“如果做简单的生化、血常规等主要依赖仪器设备,但是B超,影像这类则依赖医生经验。”
“体检中心中,投诉和纠纷主要集中在B超和影像放射检查。”周璐静进一步解释说,国内整体超声医生数量就比较紧缺,民营体检机构的这类医生仍以退休的为主,而且从成本角度考虑,医生质量参差不齐。不过,周璐静认为借助IT手段,通过云影像平台与三甲医院合作来远程读片,对民营体检机构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新华社曾在今年5月对民营体检机构发文指出,目前体检机构普遍重设备、轻医生,重化验、轻诊断,检前健康评估和检后追踪指导流于形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全科医生比较匮乏,影响健康体检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在上述民营体检机构从业者看来,非公体检机构不等于民营医院,体检的核心是准确客观获取客户的健康信息,以及发现健康隐患,跟医疗机构做治疗、手术、开药是有一定差别的。“体检机构的信息化权重比例远远大于一般医疗机构。”这位从业者表示,体检80%的结果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体内诊断,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CT,超声,MRI等)来实现,另一方面是体外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测数据。而这些都是高度依赖设备、试剂以及严格高效的管理流程。
上述体检机构从业者告诉健康点,除了超声、总检、影像阅片等少数岗位比较依赖医生经验外,其他均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人员来实现。而在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替代总检这一岗位。“我们会在超声、妇科、总检这类重点岗位配备更优质的医生资源,工资水平也相对具有竞争力。”
“体检机构既不涉及诊断、治疗,更不涉及开药,风险隐患相对医疗机构要低很多。因此不少公立医院50~55岁左右退休后的医生也非常愿意选择来体检构工作,更多的动机的是服务客户,实现个体价值。”上述体检机构从业者表示。
在一位大型体检机构创始人看来,大型连锁专业机构更有内在驱动力来抓管理。“我们抓质量的动力是更强的,因为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会更大,但是单体的体检机构可能就没有足够动力来做提升管理水平。”
而在一位民营体检机构创始人看来,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据来对比公立体检机构的体检质量就一定优于民营体检机构,因为在公立体检中心,同样是医疗水平不高的医师来提供体检服务。
探路个性化体检
值得注意的是,美年健康仍高度依赖体检业务。虽然其宣称是“一家以健康体检为核心,集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于一体的专业体检和医疗服务集团”,但目前其体检业务占总营收高达98%。
而爱康国宾则已经在体检之外,开辟出了牙科、疾病筛查等业务,尽管从营业收入来看,爱康国宾的牙科、疾病筛查所占比重不高,其仍旧以体检业务为主(体检营收占总营收80%左右),但牙科、疾病筛查的营收增长比例确很高。爱康国宾2017年年报显示,其牙科业务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100.3%;疾病筛查较去年同期增长58.0%(疾病筛查服务是指个人根据个人需求在基本公司体检计划下要求的额外服务)。
此外,无论是美年还是爱康国宾、瑞慈医疗,其近几年都在尝试高端化业务,并试图打通体检背后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闭环,实现个性化体检。而且,各家都希望在现有的团体体检业务之外,能够扩大C端服务人群的数量。
美年健康旗下的美兆体检、慈铭奥亚均是高端体检品牌,美兆体检主要做高端个人体检,慈铭奥亚侧重于团体高端体检。按照计划,美年健康希望今年底其平均客单价提升10%,团检和个检比例提升至70%:30%。此外,美年健康还通过投资的方式布局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公司。比如做基因检测的美因基因,胶囊胃镜的安翰科技等。
瑞慈医疗也在与平安保险一起来共同开拓高端体检服务业务。简单来说,平安有保险的高端客户资源,而瑞慈医疗则能够为这些客户提供高端体检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平安也是美年健康的投资方之一。“保险客户+高端体检机构”这样理论上很完美的商业模式,实际落地效果如何,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而在周璐靖看来,高端体检如果做团检相对容易,但是做个性化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做个性化体检的挑战。“常规体检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而个性化体检是小众产品,因此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体检公司来说,前期做高端产品肯定客户量小,业绩也不会太好看。”
韩小红认为,个性化体检主要是没有好的市场环境,“现阶段技术和服务都很成熟了,但是缺少配套的医疗机构来实现。”韩小红表示,个性化体检后面需要有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需要有能力的医疗团队、医院来提供。
这也是为何韩小红选择在博鳌新建慈铭博鳌国际医院的原因。“体检只是个性化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后续的个性化治疗、个性化随访则是一整套的体系。”之所以将医院开在海南博鳌,是因为博鳌作为海南医疗旅游先行区,在政策允许下能够优先使用国际上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今年4月2日,国务院进一步支持海南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发展,对先行区内医疗机构临床急需且在我国尚无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实施进口批准,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
不过,在上述大型体检连锁机构的创始人看来,不是所有的体检项目都适合个性化。比如血糖、血压这类就得每年定期做才能提前发现和预警到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未来体检会更多往C端去发展,C端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而保险与体检结合亦是一个大趋势。”这位创始人表示,“美国人口体检的覆盖率高达90%,这与起商业保险覆盖率高密不可分。技术方面不存在难题,只要有连续的体检历史数据,就可以做个性化体检。”
对于民营体检机构来说,其现阶段以及未来面临的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在药品取消加成后开始越发重视体检业务。在检后服务领域,公立医院设立的健康管理(健康体检中心)与连锁体检机构狭路相逢,抢占高端人群市场。毕竟,整个民营体检机构的市场份额约19%,其他80%左右均是公立体检,而美年、爱康、瑞慈等加起来的体检市场总份额不过10%左右。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