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供应商
  • CAS号
  • 采购
  • 资讯
  • 会展活动

热搜关键词: 干燥剂价格 盐酸林可霉素 亚硝酸钠 齐鲁制药 绿叶制药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在线 >> 大医精诚:二十年沉淀 为神经重症领域“拓土开疆”

大医精诚:二十年沉淀 为神经重症领域“拓土开疆”

https://www.cphi.cn   2018-09-05 18:44 来源:新浪医药新闻 作者:石玲兰

 199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宿英英面临神经病学专业发展的重大抉择。这一年,神经内科将改变以往格局,开启多个专业方向发展模式,在设定的脑血管病专业组、癫痫病专业组、帕金森病专业组、神经变性病专业组、神经肌肉病专业组、老年痴呆症专业组和神经重症专业组中,宿英英主任必须做出选择。

       199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宿英英面临神经病学专业发展的重大抉择。这一年,神经内科将改变以往格局,开启多个专业方向发展模式,在设定的脑血管病专业组、癫痫病专业组、帕金森病专业组、神经变性病专业组、神经肌肉病专业组、老年痴呆症专业组和神经重症专业组中,宿英英主任必须做出选择。

       父亲是军人,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又曾从军保家卫国的宿英英主任,喜欢挑战并目标坚定。她根据个人专业成长历程和专业培训经历,选择了最富挑战性的神经重症专业组。“那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好好干!”一位了解她,并支持她的老主任一句话,在宿英英主任的心中珍藏多年,并成为源源不断做好神经重症专业的**力量。

       1998年,对宿英英主任来说意义非凡。那一年,她在刚刚组建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里穿梭忙碌;那一年里,她申请到北京市科委《床旁脑损伤监测与评估》的科研课题;由此开始了相关工作的研究历程......

       脑死亡判定: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

       1998年开始的《床旁脑损伤监测与评估》研究工作,为之后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已经有人提出“脑死亡”概念;六十年代,已经有脑死亡判定标准发表,人们对医生做出的脑死亡判定开始接受。但是在中国,老百姓并不了解也难接受“脑死亡”一说。他们认为,只要心脏还在跳动,“生命”就要维持下去。然而,脑死亡是全脑不可逆转的损伤,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是最基本的临床表现,应用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维持“生命”,不仅无望,而且浪费医疗资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医学专家开始讨论脑死亡判定标准问题。直到2003年,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制订了《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见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征求意见稿)》,由此推动了脑死亡判定工作的进展。在征求意见稿的助力下,宿英英主任带领神经重症医师团队将脑死亡判定付诸实践,并不断积累经验,力图改变中国现状。

       2012年3月,国家卫计委将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挂靠在宣武医院。十年磨一剑,一年之后(2013年)中心在10年脑死亡判定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儿童)(中文版、英文版)》。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个脑死亡判定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在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规范、有序的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脑死亡判定示范医院建设工作,以及脑死亡判定质量控制工作。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又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脚步从未停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017年,宿英英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全球《脑死亡判定标准指南》的撰写工作,其标志着中国脑死亡判定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轨。回首展望,宿英英主任感叹: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庞大系统工程。希冀有一天,我们的行业标准获得法律认可,像国外很多国家一样,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

       重症脑损伤后昏迷评估:从无知到有知,从无望到希望

       自1998年,宿英英主任带领团队建立了重症脑损伤评估系统,包括昏迷早期评估与昏迷结局评估。这项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年。重症脑损伤意味两个不同的结局或预后,一个是不良预后,包括脑死亡、植物生存状态和严重神经功能残疾;一个是良好预后,即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生活部分自理或全部自理。

       预测预后不良,除了依据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支持,如脑电图、诱发电位等。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与国际接轨,并填补了中国昏迷早期评估的空白。预测预后良好比预测预后不良更加困难,在脑损伤早期预测是否能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又何时苏醒,是世界性难题。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的相关研究涉及到脑网络系统,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国际比肩。

       人体研究是最复杂的生物体研究,脑的研究又是人体研究的尖端。二十年来,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始终没有放弃,深耕于重症脑损伤后昏迷评估的那片土地上。重症脑损伤救治:从局部观念到全局观念,从碎片整理到系统整合深扎神经重症领域,对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来说,力图救治是另一片天地。重症疾病,绝不是单一器官、系统的问题,它涉及到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由此,要求重症专科医生必须具有整体救治观念。

       宿英英主任介绍,神经重症救治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基础生命支持部分,如呼吸、循环、肝肾、消化、血液、免疫系统的支持。因为患者可能并非死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而是死于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所以,良好的基础生命支持是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一部分是针对原发疾病的救治。与综合ICU不同,NCU收治的全部都是原发于脑、脊髓、周围神经的重症神经疾病患者。在良好的基础生命支持下,攻克原发疾病治疗难关成为重中之重,其同样关系到生存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无论基础生命支持,还是原发疾病治疗,困难是一个一个克服的,问题是一个一个解决的。宿英英主任及其团队的多器官、系统功能监测与支持研究持续了20年,低温脑保护研究持续了10年,癫痫持续状态终止研究持续了10年,其研究成果的获得无一不是历尽艰辛和坚韧付出的回报。

       自从走进宣武医院,宿英英主任就一心扑在神经病学领域和神经重症专业上 “拓土开疆”。40年风雨兼程,她的脚步从未停歇,且越走越坚定。接下来,她和她的团队将继续攻克下一个难关,即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精准管控,以降低神经功能恶化率和死亡率,与神经介入团队一起,共同追求更加完美的结局。

       编后记:在同行眼里,宿英英主任是成功的,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好。在宿英英主任看来,做好一件事一定是有感兴趣、有激情,由衷地热爱;也一定是有目标、有毅力、不轻言放弃。这也是后来她经常对自己的晚辈、学生说的话。十年、二十年、四十年,因为足够热爱,因为足够坚持,宿英英主任推开了神经重症领域的大门,看到不一样的情景,谱写了一曲最美华章。

       专家简介

       宿英英,女,主任医师,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CU)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常务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兼神经疾病营养支持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委。

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市场动态更多 >>
主编视角更多 >>
热门标签更多

投稿合作联系方式: Kelly.Xiao@imsinoexpo.com 021-3339229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55号城开国际大厦7-8楼 200030

CPHI 网上贸易平台: CPHI.cn| Pharmasources.com| CPHI-Online.com
客服热线:  86-400 610 1188 (周一至周五 9: 00-1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