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供应商
  • CAS号
  • 采购
  • 资讯
  • 会展活动

热搜关键词: 依诺肝素钠 多西紫杉醇 嘉应制药 仙琚制药 贴标签机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主编视角 >> 孔子弟子曾因麻风病丧命,多亏有效药物如今该病将成历史

孔子弟子曾因麻风病丧命,多亏有效药物如今该病将成历史

https://www.cphi.cn   2018-09-06 10:09 来源:CPhI制药在线 作者:木子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冉耕就是因为染了麻风病而丧命。时至今日,虽然离完全消灭麻风病还有一定距离,但得益于有效药物治疗,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近。

       麻风病作为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地区,主要损及人体皮肤及外周神经,严重者可导致容貌毁损、肢体畸残。WHO曾提出该疾病的控制目标:1.到2020年全球麻风病传播中断或消除(这一目标由我国率先提出);2.到2020 年全球每百万人口中麻风病新发病例中的2级残疾低于1例。时至今日,虽然离完全消灭麻风病还有一定距离,但得益于有效药物治疗,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近。

       其实,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冉耕就是因为染了麻风病而丧命。该疾病一度让人们"问其丧胆",直到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麻风病联合化疗(MDT)方案,麻风病的发病率才有了大幅下降(低于十万分之一)。下面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经典麻风病药物。

氯苯砜

       图一 氯苯砜

       首先要提到的是氯苯砜(结构式见图一),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该药物曾是麻风病首选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砜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由于其化学结构中具有磺酰基,与磺胺类药物相似,磺酰基是及关键药效团。但由于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皮肤红斑、水疱及剥脱性皮炎伴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为特征的超敏反应(俗称:DDS综合征),目前已很少单用氯苯砜治疗麻风病。

利福平

       图二 利福平

       图二所示是广谱杀菌剂利福平,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其主要是通过与DNA、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结合,抑制RNA合成,并防止该酶与DNA结合,从而阻断细菌的RNA转录及DNA、蛋白的合成。值得一提的是,利福平是迄今为止对麻风杆菌最为有效的杀菌药物。

氯苯吩嗪

       图三 氯苯吩嗪

       氯苯吩嗪又称作氯法齐明,是一种亚胺基吩嗪染料。研究显示,氯苯吩嗪主要是通过与麻风杆菌的DNA结合来达到对麻风杆菌的抑制效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氯苯吩嗪作为多菌型麻风病联合化疗药物,但其仅仅限于口服给药,因为注射给药吸收缓慢。此外,氯苯吩嗪还可能造成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多种不良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

克拉霉素

       图四 克拉霉素

       近年来,药物研究人员筛选了多种大环内脂类药物对麻风菌的抑制活性,发现克拉霉素具有较强的麻风杆菌抑制活性。后续研究发现克拉霉素主要通过阻止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链接,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达到抑菌作用。不足的是,克拉霉素可引起恶心、腹泻腹痛、胃灼热等多种副作用。

利福喷丁

       图五 利福喷丁

       半合成光谱杀菌剂--利福喷丁是一种作用机制与利福平作用机制相似的强效抗麻风药物,对麻风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利福喷丁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很高、不良反应轻等多种优点。

氧氟沙星

       图六 氧氟沙星

       图六所示是人工合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氧氟沙星。由于氧氟沙星的口服吸收率高,生物利用度更是近于,其作为抗菌药应用非常广泛。一般地,氧氟沙星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DNA 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效果;但目前其对麻风杆菌的抑制机制尚不明确。

莫西沙星

       图七 莫西沙星

       莫西沙星是另一种人工合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干扰Ⅱ、Ⅳ拓扑异构酶,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麻风杆菌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莫西沙星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也高达90%,且体内活性高,已有研究证明,莫西沙星的杀菌活性高于氧氟沙星50%以上,是难得的抑菌活性可与利福平相媲美的麻风药物。

米诺环素

       图八 米诺环素

       最后要提到的是米诺环素,该药物是第二代半合成四环素衍生物类抗生素,其特点是脂溶性高,口服给药吸收完全,且很少受食物影响,但皮下、肌肉或腹腔内注射后吸收非常缓慢。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眩晕、色素沉着、过敏反应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从以上药物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麻风病药物各有优缺点,单一的药物均难以满足治疗需求,这也是为何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麻风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麻风病发病率的降低得益于WHO 1982年提出的麻风病联合化疗(MDT)方案。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麻风病发病率有很大下降,但目前全球仍然存在不少麻风患者,在我国,麻风患者主要集中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随着"2020年全球麻风病传播中断或消除"这一目标的时间节点(2020年)的不断逼近,麻风病的控制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简言之,要想麻风病真正成为"历史",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木子,药学硕士,生物制药专业,长期从事新药研发,长期关注剖析国内外药物市场动态,擅长生物药物及小分子药物研发。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市场动态更多 >>
主编视角更多 >>
热门标签更多

投稿合作联系方式: Kelly.Xiao@imsinoexpo.com 021-3339229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55号城开国际大厦7-8楼 200030

CPHI 网上贸易平台: CPHI.cn| Pharmasources.com| CPHI-Online.com
客服热线:  86-400 610 1188 (周一至周五 9: 00-1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