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麻色黄,故名。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证。
麻黄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在傣药、蒙药、维吾尔药、彝药中亦运用广泛。古时别名龙沙、卑相、大 麻。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后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如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9克)搭配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组成经典名方“麻黄汤”具有辛温解表的功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具有同样功效的也有大青龙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等,具体如图可见:
与大青龙汤不同,麻黄与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等组成另外一经典方剂“小青龙汤”,其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常用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最常见的青石颗粒、风寒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就是由这几味中药材组成,如图可见更多的方剂和中成药:
是药三分毒,合适的药量为药,过量为毒。即便是合适的药量也不能长期使用,对于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应禁服含有麻黄药剂。麻黄发寒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