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吉林省一家三甲医院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目前,吉林省已有11家省市县级医院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业内分析,以此为开端,新一轮的“限抗”行动又要启动了。
关于输液,有调查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输液量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俨然成为“吊瓶大国”。而对于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我国各级卫生部门也在持续加强管理,多个省市发文取消或者限制门诊输液。
笔者了解到,目前,已有至少12个省份发文取消/限制门诊输液,安徽(2014年8月)、江苏(2015年11月)、浙江(2016年1月)、江西(2016年2月)、湖南(2016年5月)、黑龙江(2016年5月)、天津(2016年11月)、广东(2017年3月、7月)、辽宁(2017年5月)、山东(2017年6月)、海南(2017年6月)、广西(2018年6月)。
“限抗令”在不断升级,各项政策也相继出台和落实。比如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2005年建立“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与“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2006年发布《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通知。
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整治活动;2012年,首部抗菌药管理法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
为什么要禁止门诊输液?笔者了解到,门诊输液包括静脉输入抗生素、中药注射剂等,有见效快的优势。不过,过度输液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如降低人体免疫力,干扰人体正常防御功能;加重肝肾的负担,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还存有较大风险。据悉,静脉输液是公认的危险的给药方式。
不仅如此,过度输液还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增加细菌耐药性,给人体带来不良反应,比如发热、红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有专家表示,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门诊输液危害之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约束。只是,国家对门诊输液的严格监管则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笔者了解到,我国大输液企业正在衰落、转型,甚至有老牌药企遭到了甩卖。比如老牌大输液企业金健药业,其2017年业绩亏损1030.58万元,2018年1-7月亏损1348.34万元。
为了谋求出路,一些大输液企业早已谋划转型,比如华润双鹤已形成了慢病普药业务、专科业务和输液业务三大业务平台;科伦药业于2012年开始转型,其非输液产品占比已明显增加。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能口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用药原则的普及,以及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启动,未来,抗生素、注射剂市场还将受到更多沉重的打击。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