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供应商
  • CAS号
  • 采购
  • 资讯
  • 会展活动

热搜关键词: 雅途 东北制药 生物素 尼洛替尼 易瑞沙价格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百济神州8年研发对垒国际巨头:泽布替尼研发历程

百济神州8年研发对垒国际巨头:泽布替尼研发历程

https://www.cphi.cn   2020-06-18 13:48 来源:药渡 作者:刘sir

2020年6月3日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百悦泽)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

  2020年6月3日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百悦泽)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早在2019年11月,美国FDA已获准泽布替尼上市,用于治疗经治一次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成为我国首个出海的本土研发抗癌新药。

  2012年百济神州开始立项研发BTK抑制剂的时候,全球没有批准上市的BTK药物,已有两款处于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2013年Pharmacyclics和强生公司首创的伊布替尼上市,2017年阿斯利康公司的阿卡替尼上市,是第二个上市的BTK抑制剂。

BTK抑制剂

  启动研究泽布替尼时,BTK已确证为可药性靶标,因此该项目也是一种跟随性药物的新药创制项目,故需要在安全有效性上优于首创药物。分析伊布替尼发现,口服生物利用度低(F<10%),剂量偏大,治疗窗口窄,而且对野生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呈现抑制,引起皮疹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提高口服吸收性和选择性,可降低用药剂量,扩大治疗窗口,减少不良反应作为研发重点。同时还与目标化合物具有不可逆结合的特点,以便提高药物的持久性,减少用药次数。

  泽布替尼的分子结构是在全新的母核骨架上安排、调整和优化,走的是创新之路。仅用了7年时间在美国上市,8年时间在国内上市,质量和效率都已达到了国际水平,本文从药物化学视角简要地叙述了研发的脉络,希望对国内新药创制有所启示和示范。

  01先导化合物构建

  研发之处,研究者仍以竞争激酶ATP 结合腔为作用模式,模拟ATP腺嘌呤环,并变换杂环骨架,同时借鉴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的疏水芳环结构,设计了一系列氨基咪唑酰胺类衍生物:设计酰胺结构是为了形成分子内氢键,并将形成的假杂环模拟平面性稠合的嘧啶环,或在其他的位置连接迈克尔加成基团,实现不可逆抑制。筛选上千个化合物发现,化合物1对BTK酶和BTK pY223 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于是以此为先导化合物。

化合物构建

 02氨基咪唑母核结构变换

  随后将氨基与吡唑环合得到了吡唑并苯并咪唑的衍生物2-4。没有丙烯酰基的化合物2活性不高,处于7-位的丙烯酰胺取代化合物3活性也很弱,而8-位的活性化合物4显著提高。

氨基咪唑母核结构变换

       将化合物4的苯环部分饱和得到5-7,活性进一步提高;将迈克尔基团自8-位移至7-位时,提高了对BTKpY223细胞的抑制活性。

化合物4

       扩环成卓环得到化合物8-9活性未见提高。

扩环成卓环

  03增加柔性

  刚性结构药代性质比较差,化合物2-9的基本母核结构均为三环稠合。故研究者将苯环由原来的稠合改为单键连出,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其中丙烯酰胺是必需基团,而且其连接位置对活性也非常重要,例如化合物11和12的活性显著高于10和13。另外化合物11对EGFR的抑制活性较低,较少脱靶作用,但它抑制细胞活性不如12,不过12的药代性质有缺陷,小鼠一次剂量10 mg·kg-1,4 h后脾细胞的占有率只有56%,所以仍然有待优化新的母核。

化合物2-9

  04吡唑并哌  啶的母核结构变换

  哌  啶环或许对化合物的生活活性有较大的提高作用,故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并哌  啶的母核的衍生物。将化合物14的对映异构体拆分后,发现,R构型和构型对BTK酶和BTK pY223细胞的抑制活性相当,且选择性较好,同时改变迈克尔基团位置,则活性显著降低(对映异构体拆分,但没进行确定)。但是N-甲基化的化合物17的活性陡然下降,提示这个位置的空间配置是非常严格的。这几个高活性的化合物的大鼠药代动力学表明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例如14的F值只有1.7%),因而不值得深入研究。不过以吡唑并哌 啶为母核的骨架,连接的苯环邻位有迈克尔侧链的结构是个优化的配置。

吡唑并哌 啶的母核结构

  05末端侧链的变换

  将14的母核结构固定,只改变二苯醚结构,也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见下表。苯环用四氢呋喃或环丙甲基替换后,抑酶活性几乎不变,抑细胞活性略有降低,可能与透膜功能有关。将苯环转化为小基团后,活性略有降低,但溶解性增强,肝 脏微粒体的代谢稳定性也增强,灌胃大鼠的生物利用度也相应提高,但是对EGFR抑制活性仍比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需进一步优化。

端侧链的变换

       仍以14为起点,对连接丙烯酰胺的苯环侧链进行优化,提高衍生物对BTK的选择性,也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见下表。

丙烯酰胺

  24(S)、25和26的某种构型与14的活性相当,27和28则活性下降,表明环丙基和偕二甲基的位阻效应妨碍了发生共价结合反应,故将活性相当的24(S)、25和26做进一步比较分析。对比发现,化合物24(S)的半衰期、清除率、tmax、Cmax、AUC和口服生物利用度(F=23.6%)都优于25(F=8.6%)和26(F=5.7%)。故将24(S)定位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06候选药物比较
  为了确定化合物24(S)为候选化合物进入开发阶段,除了研究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人、犬和啮齿动物的肝微粒体清除率,对重要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小鼠移植性OCI-LY10 DLBCL等肿瘤的体内试验,还与伊布替尼对15种激酶的抑制作用作比较,表明24(S)对多种酶系的作用优于(或不劣于)伊布替尼,见下表。

  化合物24(S)定名为泽布替尼,于2014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进行临床试验,证明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有效药物,于2019年经FDA批准上市,2020年6月3日NMPA批准上市,百济神州正在协商欧盟,布局欧洲市场。

泽布替尼

       泽布替尼是继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之后的第三个BTK抑制剂,在我国本土研发成功。从本文介绍的研发路径来看,泽布替尼拥有全新的母核结构,传统的构效关系研究,是一款完全的创新的药物。最初设定的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也达到了预期目标。从2012年至2014年的临床前研究阶段,共设计合成了500多个化合物,最终确定了目标产物,用7年的时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分子,也证明了国内企业已具有了与国际巨头对垒的研发能力。本文仅从药化的角度阐述了研发历程,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的艰辛和细节不得而知,但对国内业界的新药创制有一定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市场动态更多 >>
主编视角更多 >>
热门标签更多

投稿合作联系方式: Kelly.Xiao@imsinoexpo.com 021-3339229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55号城开国际大厦7-8楼 200030

CPHI 网上贸易平台: CPHI.cn| Pharmasources.com| CPHI-Online.com
客服热线:  86-400 610 1188 (周一至周五 9: 00-1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