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怎么办?”
“吃药呗”
“怎么吃,能马虎么”
“不能,是药三分毒!应谨慎服用,使用不当可能带来危险”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宝宝半夜发烧,睡眼惺忪的糊涂宝爸误把宝妈说的“4毫升”听成了“40毫升”,给1周岁的儿子喂了40毫升布洛芬混悬液......所幸经过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孩子转危为安。
以上案例属于马虎且后知后觉的,及时发现、及时抢救,避免了用药不当的风险。而以下案例,可能读者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过,那就是另一种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因其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对胃肠道刺激性小,被广泛应用于感冒的辅助治疗,是治疗感冒药物中最常用的成分,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不仔细查看说明书,这些包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是很容易重复使用的。
前两年在南京一家三家医院的真实案例,一位27岁的研究生,最初的症状只是“感冒、发热”,自己去药店买了很多种感冒药,而这些感冒药中都包括了对乙酰氨基酚,很容易重复使用造成过量。这小伙子最终入院后因急性肝损伤和多脏器衰竭失去了生命。因此,别把吃药当儿戏,看清说明书,切忌重复用药!
在欧美发达国家,非甾体抗炎药、抗感染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那么,国内有哪些药物可能造成肝损伤呢?
看到排第一位的是中草药,可能很多人持质疑态度,我们传统观念里,中药不是安全没有什么副作用的么?借用鲁迅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是对吗?”
以前认为中草药是“天然的”不是化学合成的药物,因而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放心使用的观点,应当予以纠正。中药的肝**是客观存在早已有之,近年来中药应用的广泛、不正确的使用而增加了肝损伤的发生率,应当更多关注中药的合理使用。
很多读者可能会问,肝怎么这么脆弱,总是被“伤”,这是因为肝 脏是人体物质代谢、解毒的主要场所,也是**物质、药物代谢产物主要累及的器官,就避免不了要和药物正面接触了。
正所谓,欲利其器,必承其重。因此,用药的同时,小心“肝”啦。
参考文献
【1】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版)
【2】LiL,JiangW,WangJY.Clinicalanalysisof275casesofacutedrug-inducedliverdisease.FrontMedChina,2007,1(1):58-61.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