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和铂医药正式挂牌港交所。昔日被FiercePharma评选出的国外最关注的十大中国Biotech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生物技术企业,坐拥百亿干眼市场,4年融资3.22亿美元,6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以及新冠抗体研发等概念,并在大摩保荐加持后,和铂医药-B(02142)仍未抵住市场压力,上市首日宣告破发。
和铂医药-B(02142)成立于2016年,公司专注于免疫与肿瘤疾病领域,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新型及高度差异化抗体疗法。
公司建立之初以医药CMO模式起家,逐渐形成了和铂抗体和铂抗体平台配备一整套高效的抗体发现及可提高或扩增抗体疗效的技术,包括作为重要技术的延伸HCAb平台及HBICETM平台。HCAb平台可用于开发新型“仅重链”抗体(HCAb),而HBICETM平台乃用于开发高度差异化的基于HCAb的免疫细胞衔接器的双特异性抗体。
也是因为一系列技术平台,和铂医药是少数几个“无上市销售产品但却有营收”的企业。据招股书显示,基于CMO模式,和铂医药的全部收入来自与第三方订立的授权及合作协议,包括技术许可费、分子许可费以及平台研究费。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48.3万美元、541.9万美元以及607万美元。
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和铂医药在自己平台上也发掘了多个产品。2017年,和铂医药通过引进巴托利单抗及特那西普,开始建立产品管线。
目前已有六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而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同时也是最受期待的产品包含两个:HBM9161(巴托利单抗)和HBM9036(特那西普),且两款产品系从国外引进授权开发,和铂医药引进了两款产品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产品详情
巴托利单抗(HBM9161)是一款新型全人源FcRn抑制剂,是大中华区开发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针对致病性IgG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的FcRn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约1/3自身免疫性疾病(约60-70种)的突破性疗法。
从市场规模上来看,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有2.5%人口,也就是1.95亿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剂,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2096亿美元。中国2019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1%,2024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7%,预计2030年达到229亿美元。
从适应症上来看,目前公司已经确定首批主要适应症,其中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甲状腺相关眼病(GO),重症肌无力(MG)以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其中进程最快的预计将在2022年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此外,公司预计将在治疗首批主要适应症之外,计划开展更多适应症,例如温型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慢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炎等适应症。
而特那西普研发则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中国只有1种抗炎药物(环孢素滴眼液)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干眼病,特那西普作为治疗中重度干眼病(DED)的首个及最先进的抗TNF-α疗法,目前已开展Ⅲ期注册试验。
可以说两者产品均具有强大的商业前景,同时也是和铂医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希望所在。但随着相关产品管线的建立,也伴随着公司研发支出的水涨船高。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6月30日,和铂医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163万美元、4947.7万美元以及1519.8万美元,合计近1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于此,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前所未有财务压力。随着公司规模的增长,营运费用也2018年至今也是逐年增加,整体财务上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公司分别亏损3458.3万美元、6749.6万美元以及4838.2万美元。
总结
而对于今日“和铂医药”破发的主要原因,有关人士分析或许是由于现目前的投资逻辑导致,一方面目前投资上主要看中“公司产品研发管线和研发进度”,而偏偏“和铂医药”的研发管线中虽有六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但仅有一款产品进入临床三期阶段,受关注的两款核心产品均属于授权引进产品,一方面存在专利风险,另一方面也提示投资者研发能力不足的特点,一句话就是“风险大于投资收益”。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