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伦药业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亿元-14.4亿元,同比增长56.67%-65.88%,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7月11日,科伦药业的子公司科伦博泰顺利登陆港股市场,首日开盘涨幅3.14%,总市值134.9亿港元。募资净额约12.589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生物医药领域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IPO。
从仿制药起家的“输液大王”科伦药业,近年来捷报频传,子公司接连上市的同时,业绩进入高速增长期,“三发驱动”改革成果正在持续兑现。
集采影响出清,业绩高速增长
1996年成立的科伦药业是大输液龙头之一,在2011年就实现了年收入突破50亿元、净利润逼近10亿元的经营成绩。
然而,2012年国家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实施分级管理,号称史上最严限抗令。科伦药业作为国内“抗生素龙头”,也深受政策影响,输液产品整体停滞不前。
此外,从2018年底开始逐渐扩大的国家药品集采,以及2020年5月正式启动的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国内大输液行业彻底结束高毛利状态。
2019年-2020年,科伦药业连续两年净利润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22.68%和11.57%,整体毛利率也从2019年的60.18%下滑至54.25%。
但好在有大输液基本盘提供充足现金流,为仿制药研发和抗生素产业链完善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在经历短暂的业绩下滑后, 2021年-2022年,科伦药业扣非净利润分别实现了65.14%、58.6%的高速增长,多个业务板块全面开花。
输液板块作为科伦药业的基本盘,在具备高端制造和新型材料双重竞争力的同时,占据了产品技术创新和质量标杆的战略高地。2023年上半年,受医院门诊及手术量恢复的影响,输液产品发货量明显增加,成为其业绩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其中,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于2021年纳入第五轮国家集采,得益于中选区域销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位居集采中选企业第一,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86.90%。
在非输液领域,仿制药大单品集采压力几近出清。2022年,非非输液药品收入达41.26亿元,同比增长5.51%,止跌回升。
与此同时,科伦药业积极参与集采和国家医保谈判,截至前八批国家集采,累计有43个产品中标,涉及10余个疾病领域,其中第七批国家集采11项产品中标,第八批国家集采7项产品中标,中标数量分别排名全国第三和第一,成为集采头部供应商。
集采中标,让科伦药业迅速实现以价格换市场。其中,第七批集采中标的11款产品中,2020年及2021年销量为0的“光脚品种”就有4款。
在抗生素中间体及原料药领域,受益于主要产品价格恢复,以及不断优化工艺、提效节能等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该领域营业收入及利润同比增加。
此外,抗生素中间体子公司川宁生物于2022年12月成功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11.14亿元。上市后川宁生物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围绕烫平生产波动和合成生物学产品产业化落地两大方向,开启产业转型升级。
川宁生物
来源:川宁生物官网
转型11年,晋升“首仿之王”
为突破输液行业的“天花板”,科伦药业在2012年底启动了创新转型,并提出“三发驱动,创新增长”的发展战略。
所谓“三发驱动”,即“大输液、抗生素、研发创新”三条线索交错推进。
十一年来,科伦药业顶住外界压力,坚定执行这项发展战略。
在大输液领域,通过持续的产业创新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保持领先地位;在抗生素领域,通过对优质自然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构建从中间体、原料药到药品的产业链竞争优势;在研发创新方面,通过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多元化的技术创新,积累技术力量。
在研发投入上,科伦药业的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9.1亿逐年增长至2022年的17.95亿。2022年年报显示,自2012年底转型创新以来,已累计将超过103亿元资金投入研发创新。
在研发选择上,科伦药业坚持以市场价值和政策为导向及总成本领先战略,以“仿制药为基础,仿制推动创新”,将研发资金聚焦至优势项目。
2012 年转型至今,科伦药业仿制药研发成功实现了从单纯输液到全面、综合、内涵发展的蜕变。
仿制及一致性评价陆续启动了380项产品的研究,2017年至2023年3月31日实现了136项产品的获批,耗时10年进一步夯实了在中国输液市场的行业领先地位,建立起了在肠外营养、细菌感染及体液平衡等疾病领域的核心优势产品集群,并开始逐步强化麻 醉镇痛、生殖健康、糖尿病、造影等疾病领域。
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科伦药业共有38项仿制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首仿/首家14项,晋升“首仿之王”。
从市场需求来看,满足基础病治疗的药主要还是仿制药,成熟如美国的医药市场,只有不到20%是创新药,这一比例在中国市场仅为5%。在集采政策下,科伦药业的仿制药已成为推动公司收入、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为其贡献了充足现金流。
2021年及2022年,科伦药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8.47亿元及31.27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科伦药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高达58.75亿元。
创新药成果兑现,科伦博泰上市
在仿制药持续造血的同时,科伦药业的创新药战略也在扎实推进。
其中,科伦博泰是科伦药业在创新药领域落下的最重要的一子。
成立于2016年的科伦博泰,专注于生物技术药物及创新小分子药物的研发、生产、商业化及国际合作,是国内ADC领域最 具实力的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科伦博泰已建立三个分别专注于ADC、大分子及小分子技术的核心平台。共有创新研发管线33个(包括5项处于关键试验或NDA注册阶段,9项处于I、II期阶段及4项处于IND筹备阶段),以肿瘤为主,同时布局了自身免疫、炎症和代谢等疾病领域,形成了疾病集群和产品迭代优势。
科伦博泰研发管线
图片来源:科伦博泰官网
其中,ADC药物SKB264及A166是科伦博泰的核心产品。
SKB264是一种靶向晚期实体瘤的新型TROP2 ADC,适用于治疗各种晚期实体瘤,包括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主要癌症,目前最新进展在临床III期阶段。
基于SKB264的Ⅱ期拓展研究数据,SKB264先后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药品审评中心(CDE)三个突破性疗法认定,包括晚期TNBC、EGFR-TKI无效EGFR突变型晚期NSCLC及HR+/HER2-乳腺癌。
A166是一款HER2靶点ADC,用于治疗晚期HER2+实体瘤。今年5月,注射用A166用于治疗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有望成为该治疗领域的首 款国产ADC。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伦博泰的ADC管线得到了大药企的背书。
2022年,科伦博泰与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完成3次,至多9个ADC项目的授权合作,总交易金额近118亿美元,创下国产创新药企海外授权的最高记录,同时也是2022年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合作交易。
此外,在产品商业化方面,科伦博泰已经开始准备建设商业化团队,君实生物前副总裁陈巍近期加入科伦博泰,担任副总经理,负责市场准入和商务工作。在君实生物任职期间,陈巍主要负责市场准入、政府事务、供应链运营、商务及零售、医院准入等工作,在渠道和准入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整体而言,本次科伦博泰实现独立上市,可以借助香港资本市场融资拥抱国际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强资金实力,提升科伦博泰的综合竞争力,为其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中国大输液领域龙头,科伦药业曾经力压恒瑞,被冠以“中国医药第一股”的称号。在经历瓶颈、挫折、迷茫之后,科伦药业市值虽已不足恒瑞六分之一,但其11年前埋下的创新转型种子,如今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参考资料
1.科伦药业、川宁生物官网、季报、年报
2. 《今日,科伦博泰正式登陆港交所》,美柏医健,2023-07-11
3.《科伦药业研究报告:创新衔接、新周期开启》,浙商证券, 2023-02-22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