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 供应商
  • CAS号
  • 采购
  • 资讯
  • 会展活动

热搜关键词: 贴标签机 药物在线 林可霉素 盐酸莫西沙星 头孢他啶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10天3起大规模裁员,资本寒冬下,药企们的“向死而生”

10天3起大规模裁员,资本寒冬下,药企们的“向死而生”

https://www.cphi.cn   2023-07-28 14:35 来源:药智头条 作者:米朵

7月27日,Mersana宣布将裁员50%,主要是因为旗下NaPi2b ADC 产品upifitamab rilsodotin的UPLIFT临床试验未达到其主要终点,Mersana将逐步结束UpRi相关研发,包括UP-NEXT和 UPGRADE-A临床试验以及公司的监管和商业准备工作。

       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在药品成功上市换取真金白银之前,要经历许多坎坷。

       在当前医药市场变革加快、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医药行业弥漫着“寒气”,为了熬过凛冬,药企们不得不开源节流,而裁员也成为了企业绕不开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哪家企业传出裁员消息,都时刻拨动着医药人敏感的神经。

       10天3起,裁员热浪再袭来?

       7月27日,Mersana宣布将裁员50%,主要是因为旗下NaPi2b ADC 产品upifitamab rilsodotin (UpRi,XMT-1536) 的UPLIFT临床试验未达到其主要终点,Mersana将逐步结束UpRi相关研发,包括UP-NEXT和 UPGRADE-A临床试验以及公司的监管和商业准备工作。

       图片来源:Mersana官网

       7月25日,美国医药公司渤健宣布了一项新的“Fit for Growth”计划,预计将节省约10亿美元的运营费用,其中约3亿美元将被重新投入产品开发和商业化,也就是说,到2025年将节省约7亿美元的净运营费用。该计划包括裁员约1000人,根据公开数据,渤健目前拥有8700多名员工,此番裁员,意味着员工数量将减少11%。

       图片来源:渤健官网

       7月19日,珐博进对外宣布了一项人员重组计划,将削减其美国团队约32%,即104名员工,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裁员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末基本完成。

珐博进公告

       图片来源:珐博进公告

       短短十天,药圈发生3起大规模裁员,一时间,舆论蜂拥而至,跨国药企如此频繁裁员,这是怎么了?实际上,事出必有因。我们以最 具话题感的渤健为例,来一探究竟。

       渤健大刀阔斧裁员

       为两款潜在重磅新药上市铺路?

       根据渤健2022年财报,渤健全年营收101.73亿美元,产品净销售额79.88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多发性硬化症(MS)产品总收益54.3亿美元,占产品净销售额的68%,占全年营收额的53.4%。作为渤健的主要收入来源的MS药物,2022年净收入比2021年减少了6.67亿美元,同比降低10.9%,是导致渤健全年营收下降主要因素。

       然而,根据刚刚新鲜出炉的发布2023H1财报,上半年渤健总营收49.19亿美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为9.81亿美元,同比下滑23.2%,MS药物领域并未止住下滑态势,2023H1销售额23.35亿美元,2023年Q2营收12.09亿美元,同比大减15%。

       要知道,渤健是公认的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一哥,尤其在MS领域一直以老大自居。但是这一两年,强大的竞争对手逐渐蚕食市场份额,MS产品作为渤健的长期倚仗的营收主力渐露疲态,渤健开始“迷惘”。

       据悉,罗氏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奥瑞珠单抗是首 个原发进展型MS药物,2022年销售额实现67.54亿美元,遥遥领先其它MS药物,甚至超过渤健6款MS药品总收益,罗氏或将取代渤健成为MS药物市场的新霸主。

       罗氏在MS领域的攻城拔寨让渤健压力倍增,渤健急需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来拯救连年下滑的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渤健广泛调整管线,终止了多个临床开发项目,包括LRRK2抑制剂BIIB122治疗帕金森病的III期临床。目前,渤健研发管线优先级调整已基本完成。

       梳理项目优先程度,开发新的项目,需要“资金”支撑,开源不成,渤健开始考虑节流,最直白的方式便是“裁员”。

       2022年,渤健已经裁员近900人,包括去年5月,因为Aduhelm一直销售不佳,渤健无奈止损,宣布基本取消阿尔茨海默症药物Aduhelm的商业化措施而裁员301人。

       在今年4月,渤健就开启过一轮裁员,据外媒报道,当时渤健裁减的便是其MS团队的成员,具体裁员数量并未透露。

       接下来渤健将全力推进旗下抑郁药Zuranolone的上市和第二款阿尔茨海默病药Leqembi的商业化,这是渤健寄托翻身的两款药物。

       Zuranolone是渤健与Sage Therapeutics联合研发的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MDD)和产后抑郁症(PPD)的口服液新药,Zuranolone是在现有的治疗产后抑郁症新药brexanolone的基础上改进而开发,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克服了Brexanolone需要静脉给药60小时的缺陷,见效迅速,效果持久,安全性良好。

       今年2月Zuranolone的上市申请获得FDA受理,同时被FDA授予其优先审评资格,有望今年下半年上市,这对于渤健进军抗抑郁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另外,由渤健与卫材合作研发的Leqembi,在7月6日刚获得FDA完全批准用于治疗成人阿尔茨海默症。此前的2023年1月,Leqembi获得加速批准,在验证性临床Study 301(CLARITY AD)确认临床获益之后,此次终于获得完全批准。

       Leqembi的完全获批意义重大,一来是因为临床数据优于老大哥Aduhelm,二来是因为Leqembi是20年来首 款完全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也是首 款对因治疗并显示临床获益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

       值得注意的是,7月17日,全球制药巨头礼来在官网宣布,三期临床试验TRAILBLAZER-ALZ2的最新完整结果显示,其研发的阿尔茨海默药物donanemab可显著减缓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和功能的下降。目前已完成向FDA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得到反馈。

       虽然Leqembi刚上市就备受瞩目,但是面对礼来的穷追猛打,渤健不得不全力以赴为Leqembi后续商业化铺路。

       对于2023年的渤健,在这个时间节点宣布未来的裁员计划,并不让人意外了。

       裁员潮起不落

       节源开流成常态?

       2022年除了新药的研发困难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激烈之外,还受到疫情、经济等不稳定因素干扰,对于药企来说是极具考验的一年,层层压力下,不少药企只能选择用战略重组方式来提效降本,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涌起。

       裁员浪潮中,不仅有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还有大型跨国药企,包括赛诺菲、默克、拜耳、辉瑞、强生、BMS等都未能免俗,据FierceBiotech统计,2022年全球有超过100家药企宣布裁员,数万人受到影响。

       或许是2022年寒冬残酷市场的留下的后遗症,2023年药企新一轮裁员相当激烈,根据Fierce Biotech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今年累计已有近百家药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比2022年上半年的60家增加了51.7%,强生、安进、辉瑞、赛诺菲等“超级大哥”依旧赫然在列。

       除了Mersana、渤健、珐博进外,强生计今年来也频繁裁员,上半年,强生先后宣布裁减超1000人。其中1月份,强生传出裁撤64名员工的消息;紧接着2月,强生旗下的杨森已在New Jersey和Pennsylvania两个地区进行裁员;4月底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裁员352名员工。

       3M公司在其一季报中公布裁员消息,其裁员将波及全球约6000个职位,此外还有2023年1月宣布的全球制造职位减少2500个。3M预计这些动作完成后每年税前节省7亿至9亿美元。

       罗氏的子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也宣布裁员,在今年4月初解雇135名员工,约占其员工总数的7%,并宣布将逐步关闭其位于旧金山的商业生物工厂,裁员280人。

       安进在2023年进行多轮裁员,1月下旬裁员300人;3月裁员约45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2%。

       赛诺菲今年1月份传出将解雇其在印度的两家工厂的所有员工,此举可能影响约800人。

       此外,还有辉瑞今年一季度传出正在美国圣地亚哥地区的研究中心裁员196人;百时美施贵宝宣布了普林斯顿工厂裁员计划;德国默克选择了在研发团队进行整改,其将在美国研究部门减员133人,约占该研究部门的26%。

       不仅是跨国药企,国内药企也不断有裁员消息传出,据锦缎研究院数据,2022年恒瑞医药、瑞康医药裁员人数较多,均超过3000人,另外还有翰森制药、誉衡药业、济川药业等10余家企业的裁员数量超过了1000人。

       国内这些裁员较多的企业中,仿制药为主业的企业较多,如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瑞康医药、济川药业等,可见在集采的大背景下,传统仿制药经营模式正在遭受冲击,业务转型下裁员成无奈却必要的自救举措。

       2023年,虽然国内经济逐渐回暖,但是回暖的风并没有吹散裁员的寒潮,药明康德等企业也加入裁员大军。

       纵观国内外头部药企裁员原因,基本如出一辙:降低营运成本,缓解现金流压力,创建更灵活和有效的运营模式。在整个行业未穿越医药寒冬的当下,“节源开流,降本增效”或成常态。

       背后的思考: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都说“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当下的生物医药踏进了一个相对理性和低谷的时期。

       一方面,现在药物研发成本越来越高,以前研发一个创新原药可能需要10亿美元,现在就要20亿美元。为保持竞争优势,许多药企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推出新产品,然而,这些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另一方面,对于多数企业,即使产品获批上市了,寒冬下的商业化举步维艰,二级市场也没有人为“击鼓传花”买单了,多的是企业为了获得融资,苦苦奔波。

       因此,企业从产品研发到成功在市场流通中承受着巨大的人力财力负担,不得不紧衣缩食、节约成本“自救”。裁员不但可以减轻药企的人力成本压力,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开发,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

       当市场不好时,恰恰是体现企业能力的时刻。即便是资本寒冬,有些企业默默积累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等待市场向好时刻的到来。

       在某种程度上,现下的药企裁员,也可以视为是一种“破后而立”的表现,毕竟是有了生存才有发展。

       如此一来,药企们频繁裁员,未雨绸缪也好,及时止损也罢,都是煞费苦心,或许“爆发”时刻就在不远的前方。

       参考资料

       1、《2023年已有近百家药企裁员!“降本增效”成趋势》制药网,2023年7月27日

       2、《原创丨寒冬回暖,生物医药企业依然要“紧着活”》欧亿健谈,2023年4月21日

       3、《知名生物药企,裁员三分之一》齐思俱乐部,2023年7月25日

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医药市场 裁员 Mersana
市场动态更多 >>
主编视角更多 >>
热门标签更多

投稿合作联系方式: Kelly.Xiao@imsinoexpo.com 021-3339229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55号城开国际大厦7-8楼 200030

CPHI 网上贸易平台: CPHI.cn| Pharmasources.com| CPHI-Online.com
客服热线:  86-400 610 1188 (周一至周五 9: 00-18: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