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刚建厂没几年,采购的药盒出现了一个问题,盒子之间有胶水黏连,一撕就容易出现破损。质量部和采购部加上生产部,讨论了好一会,“这咋用?我一折盒子就得坏一个,有时还得坏俩,没法用。”生产部先发声。
“可质量标准里,根本没提这个啊,只是规定了尺寸,以及印刷内容与上一批次无差异。”采购部发声。
“那…只能先改质量标准,再下不合格单,退货了。”质量部先提交了变更申请,迅速增加了一条,“盒与盒之间,不得有黏连”。
过了一段时间,在包装盒子时发现很多盒子上有黄色斑点。之前没有遇到类似情况,明明验收时没有斑点的啊,什么问题?
可以很明确的是很多在同一位置,调查后发现那是橡皮圈捆扎纸盒的地方。长时间的捆扎后,橡皮筋老化发黏,从而在纸盒上形成了痕迹。
图源作者手绘
而之所以以前没有发现这个影响,则是因为原来用自封袋加牛皮纸的方式包装,在更换了包装形式加上长时间的存放后,才出现了这个问题。这个在外观上属于包装形式改变。于是再次变更质量标准,增加了“包装形式中,不得用橡皮筋直接接触纸盒”。
第三次变更,则是因为盒子的胶水没有从头粘到底,每个盒子大概有0.8到1厘米的距离是开胶的,能直接看到那里没有涂胶水。有后面盒子破损的风险,这次直接在质量部卡住了,退货。然后质量标准里,迅速增加了一条,“不得有开胶,胶水需完整布满粘合位置。”
图源作者手绘
第四次,则是非常考验水准的了。要说接触盒子最多的,是包装组工人,盒子好不好用,他们最容易感受到。这次领到盒子后,工人反映盒子偏软,强度很差,折成盒子后松松垮垮的。
质量部拿去和以前批次的留样做对比,发现新批次盒子重量普遍轻。经与生产商确认,盒子这次做的薄了,于是退回。质量标准里,在统计过原先留样盒子重量和要了生产商的数据后,迅速增加了一条,“盒子重量应在xx克到xx克之间,不得超过该范围。”
第五次还是到了生产领用后,才发现问题。我们折盒子,是按照压痕来折的。也就是说盒子在需要弯折的部位,已经提前做好了压痕,利于快速成型。质量部折盒子检测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到了包装组这里,发现原先一折就成型,现在盒盖这里折不动,很容易又恢复成原先的平板状态。需要多次用力捋平按压才能达到原来的要求。
图源作者手绘
经与生产商确认,盒子该部位处理不当,导致未能形成可用的压痕,于是退回。质量部这里又变更,增加一条“折痕应明显,易于折盒成型,折成盒子后,置于平面上,四角平整,不得有翘起变形及歪斜的状态。”
如今盒子的质量标准里,对切缝压痕、粘缝、文字图案、印刷质量、适用性、与药品配套度、长宽高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要求。能用数字卡的,一定用数字,避免人为感知带来的误差。再也没有出现过流入生产部门后,才发现问题的情况。
药盒子,作为保护和容纳药品的外包材,在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吸引消费者目光的程度。哪怕里面药品没有任何不同,只要你的盒子歪斜或有磕碰的状态,这盒药怕是也很难卖出去。作为药企,自然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很多指标,正是一次次碰钉子,才形成的制度要求。从只是走一个程序,到来真的,我们也是吃过很多亏的,也算吃一堑长一智了。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