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原位疫苗接种是指利用肿瘤部位可用的肿瘤抗原来诱导肿瘤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任何方法。这些方法在许多实体瘤的治疗方面前景广阔,众多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评估,并有几种产品已经获批。然而,开发有效的肿瘤原位疫苗仍然存在挑战,例如,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抗原不足限制了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处理不足限制了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产生;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效应细胞的耗竭和死亡。理性设计的递送技术,例如脂质纳米颗粒(LNP)、水凝胶、支架和聚合物纳米颗粒,特别适合通过将治疗剂靶向递送到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来克服肿瘤原位疫苗面临的这些挑战。2024年7月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Michael J. Mitchell 教授和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 Drew Weissman 教授团队在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nhancing in situ cancer vaccines using delivery technologies 的综述论文。原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宫宁强(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特任教授)为第一作者。该综述从癌症免疫循环入手,对增强原位疫苗效果的实体瘤药物和基因递送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从促进肿瘤抗原的释放、增强肿瘤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克服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概括分析了不同类别、不同特性和靶向不同区域和细胞类型的递送技术。此外,该综述还系统总结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基于递送技术的肿瘤原位疫苗研究进展。最后,在肯定肿瘤原位疫苗发展前景的同时,概述了其存在的临床问题,并对未来新型递送系统开发的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