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大肠杆菌(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如目标蛋白编码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并使其在大肠杆菌内表达目标蛋白的一种工程菌。大肠杆菌作为重组菌的底盘,因其有遗传背景清晰、生长速度快、易于大规模培养和高密度发酵等特点与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如胰岛素、生物肽)、酶制剂和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有机酸、萜类化合物)的研究与生产。其构建过程涉及基因工程的多个关键技术,包括路线设计策略、外源基因的克隆、调控元件的优化、载体的选择与构建等。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重组大肠杆菌的应用愈加广泛,其在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发酵过程仍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面临着诸多挑战。
系列阅读: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的优化是高产优产的保障。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比例需要控制,研究表明氮源过高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比生长速率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而氮源不足则会使菌体繁殖量少,氮饥饿响应会影响代谢流及产物产量。培养基中微量元素也需合理添加,如铁、锌等元素对菌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量添加可能会抑制菌体生长或影响酶活及代谢流。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基的优化需要根据重组大肠杆菌的具体代谢特性进行试验调整,如对于某些重组蛋白的生产,添加特定的氨基酸或维生素可以显著提高蛋白的稳定性和表达量。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生长环境参数的调控也是确保发酵成功的关键。其中温度、诱导时机和溶氧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参数。高拷贝质粒的长期维持会增加宿主代谢负担,导致质粒丢失或表达水平下降。在提高质粒稳定性与维持高通量代谢流之间,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尤为重要。过早诱导(如IPTG诱导与稳定诱导)会导致菌体生长受限,而过晚诱导可能因细胞活力下降而降低目标产物产率。一般建议在菌体进入对数生长中后期(如OD600到30左右)时进行诱导较佳。通过调控搅拌速率、通气量和补料策略(如指数流加葡萄糖)可优化溶氧水平。在高密度生长时溶氧不足易导致代谢途径转向乙酸积累而抑制细胞生长,溶氧供给太过充足会导致前期疯涨及细胞过早老化。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参数的调控需要根据重组大肠杆菌的具体代谢特性和发酵阶段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发酵效果。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积累对发酵的不利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代谢副产物之一,研究表明,当乙酸浓度达到5-10g/L时,会对菌体生长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控制补料速率和发酵温度,降低比生长速率来减少乙酸的生成;采用溶氧反馈调节葡萄糖浓度的补料方式来减少乙酸的产生;还可以通过菌株改造增强乙酸代谢途径来降低乙酸的积累。很多目标产物,如β-法尼烯、β-榄香烯等萜类化合物1-5g/l时就会对菌体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透析培养技术或者双相萃取培养技术,降低产物对细胞的毒性。
另外发酵重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避免污染如杂菌污染和噬菌体污染也是确保发酵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良好的设备维护、严格的无菌操作及规范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清洁的周围环境,得当处理的取样废液,选择合适过滤介质的无菌空气系统,无死角无渗漏的设备,严格按照已批准操作规程的灭菌操作,灭菌彻底的物料及工器具,都是确保发酵顺利进行的前提。
综上所述,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的成功,依赖于从菌株构建、工艺控制到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和优化。持续地,应聚焦于基因工程菌的先进性与稳定性、发酵的控制技术提升与新型发酵设备的开发,以推动重组大肠杆菌发酵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