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AI加热,biotech的融资机会来了?

AI加热,biotech的融资机会来了?

热门推荐: 美股上市 融资 biotech 行业
作者:李昀  来源:深蓝观
  2025-02-26
文章通过行业人士观点,分析了 biotech 行业融资困境,包括 A 股 IPO 和再融资受阻、港股流动性差等,探讨 AI 为行业带来的融资机会,以及亚盛医药等公司选择美股上市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最近,证监会对迪哲医药的支持态度让biotech行业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2月7日,迪哲医药公告显示,公司的科创板定向增发方案已经获证监会注册,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18.5亿元,募资将用于进一步推动在研药物产品研发进度和境内外临床试验。此次定增方案也是自《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发布以来,上交所首家未盈利企业旗开得胜。

要知道,这是一家2024年预计亏损8.65亿元的创新药公司,在以往的标准下,是会被证监会看成有“经营模式不稳定,有较大风险”的类型。而如今获得再融资批准,似乎预示着监管方对于该类创新药企业的政策松动。

“这两年定增方案被证监会否决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有一部分是公司自己的问题,比如利益分配上的,定增价格有争议;但大部分还是因为监管方越来越谨慎,在众多寻求再融资的企业里肯定倾向于稳定性高的。”一名投资人说到。

去年“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积极的信号并没有直接转换成可到手的利益,这也使得行业情绪一度颓丧。虽然政策表示将在IPO上优先照顾“硬科技”定位的企业,但去年A股医药行业的IPO数量还是少得可怜。5家IPO企业分别是海昇药业、爱迪特、小方制药、益诺思和健尔康,没有一家是纯粹的biotech。

今年开年后,监管方发言中数次提到将在IPO和再融资上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也有产业传言称今年科创板的标准范围会扩大,政策上会倾斜技术力强的企业。但鉴于去年“科创板八条”在医药行业的无波无浪,不少行业人士对今年的情况也并不看好。

“跟半导体、新能源这些产业相比,医药类在政策红利上还是比较靠边。从现在的调整方向来看,今年政策条件是会更宽松的,但医药类企业排不上优先级。除非是和其它优先级别靠前的领域沾边的,比如AI制药这种。”上述投资人说到。

-01-

逐渐关闭的融资通道

自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新政实行后,对募投项目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细化、审核更严格。再融资的难度同样增大,生物医药公司若想通过增发、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除了面临市场的低迷,还需要更加透明和扎实的业绩支持。

政策推出的原因,在于当年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全球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增加,证监会选择以安全为先,应对可能的市场风险。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资金可以更加集中,从而避免短期内的价格波动。

“从目标上来说,其实是为了优化IPO的数量和质量。但是这样做其实有一个思路问题:市场越来越倾斜向那些本来就不缺资源的企业,而真正需要钱的公司却越来越不受待见。具体到biotech这个行业,就更惨了。”上述投资人说。

除了A股IPO通道受阻以外,其它地区的融资环境也好不到哪去。港股的流动性一降再降,不少企业面临着估值见底的难题;做海外上市的红筹备案也比过去卡得更紧了。在这种困境下,企业们要么苦苦维持,能挨一天是一天;要么尝试在BD、Newco等模式中闯出一条生路。

有贷款的:一家明星ADC公司的贷款从短期借款从2023年底的2.84亿元迅速增加至2024年的9.3亿元;有砍管线的,有甚者在一个月里连砍七条;有“卖身”的:比如亘喜、信瑞诺、葆元纷纷投向MNC的怀抱。虽然这些现象出现的背后,可以归咎于行业玩家变多后不可避免会产生分化;但相比于自身实力不足,外界压力是更主要的原因所在。

“IPO受阻这个事,其实打乱了一个biotech企业的正常发展节奏。”一名行业人士分析道,“一般来说,先有融资再有BD,研发的钱足够充分,交易成功的概率才高。而现在,要让一家没有IPO的公司通过BD致富,实在不太现实。有些公司管线都快停了,人都快走光了,这个时候说要靠BD翻身,这不是做梦么。所以说,‘先活下来’这句话,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02-

AI带来的融资机会

和消极的biotech整体融资环境相比,这半年Deepseek的大火让AI制药和AI医疗板块的环境有所好转。

稍微和AI搭上一点关系的医药个股几乎个个直线蹿升:美年健康,卫宁健康、迪安诊断、阿里健康、医渡科技、华大基因、金域医学、嘉和美康等股票在最近一月内涨跌幅均超过或者接近50%。

而号称国内“AI制药第一股”的晶泰科技更是一路走高。不仅如此,公司还利用这个机会准备囤钱:2月19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配售代理签订了配售协议,将授权发行最多3.42亿股配售股份,配售价为每股6.1港元。如果所有配售股份都被认购,预计此次配售将筹集约20.88亿港元。

“其实Deepseek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于成本上。过去大家不看好,主要是AI的性价比不是很令人满意,而做成开源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于是否真的能在药物研发上带来突破,其实并不见得,因为它和Chatgpt一样都是以文字作为大模型基础的,和生物信息的计算模型不太一样。”一名常年关注AI制药的投资人说到。

“但这其实并不影响AI制药的融资机会变多。因为Deepseek的成功本身就是很出乎人的意料的,用最少的硬件设备造出了一流的模型,这说明密集模型的未来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上述投资人补充道。

就这名投资人描述,最近半年以来,行业内看标的的频率明显变多,但不在AI制药上,而是在AI+医疗上。这种商业模式要么是通过接入企业系统为管理和决策赋能,要么是接入医院或互联网诊疗平台,帮助医生进行辅助诊断或患者分流。

近日,复星医药在内部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该平台率先接入Deepseek R1。中国生物制药也在2月9日即在集团内部上线了DeepSeek尝鲜版,并于2月13日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主要针对业务流程的管理。

同样接入Deepseek的还有医疗机构。不少地方三甲已经宣布部署DeepSeek模型;上海东方医院等临床机构也接入了DeepSeek-R1(671B)后的医学模型Med-Go,并在ICU环境下验证了能力,据称可以将病历诊断准确率提升10%以上。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Deepseek未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大概率和互联网脱不开关系。“不管是产品的销售思路,还是toC的算法优化,未来Deepseek的主要开发路线,和AI制药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上述投资人说到。

-03-

另一条路

在A股监管方的态度依然晦暗不明的情况下,已经有公司做出了选择。1月24日,亚盛医药发布公告称已于美国时间1月23日,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据此前发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定价信息,亚盛医药计划以20.34美元的价格发行73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募资1.5亿美元。按照拟议的价格,亚盛医药完全摊薄估值将达到18亿美元。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亚盛在美股的表现比很多人预料的都要好一些。上市后,公司股价稳定上升,一个月内涨幅在17.5%左右。除了拿到融资以外,上市后增加的海外曝光度、信任度以及资本连接点,也是公司未来达成更多BD交易的关键因素。

除了直接走进纳斯达克交易大厅以外,在美国“借壳上市”也成了新的选择。虽然和Newco有重合,但需要的条件更多。

2024年12月23日,创响生物宣布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拥有约43.5%的股份。而在此前一个月,Cullgen宣布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Pulmatrix达成合并协议,消息宣布的当天,Pulmatrix股价大涨74%,随后的一周涨幅达220%。

以上这些在美股“借壳上市”都需要依托一些隐形条件:比如早在2023年9月,创响生物就以IMG-018的全球独家权利为依托,与美国公司Aditum Bio联合创立Celexor Bio。

而Cullgen这家公司背后的创始团队,也有丰富的跨境合并经验。创始人罗楹于2001年创立的公司曾于日本GNI公司合并后在东京上市,集团子公司在中国香港IPO递表三次失败后终于在2023年10月找到了合适的美股上市公司进行合并,可以说在跨境并购和上市这一项上,是经验老道的专家。

就目前阶段而言,美股上市比起A股上市,依旧存在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多的优势。然而,正如很多行业人士所提醒的那样,它对于创始人的“软实力”设置了一些隐形门槛,拦住了90%的国内biotech。

即使如今Newco模式风头正盛,入局者不计其数,但如果人们不提升迈过这道门槛的能力,那么当未来海外融资用尽,“快钱”见底,对于这些不具备海外上市条件的Newco公司而言,下一步该怎么走依然还是个难题。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