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基因治疗被视为“未来医学”的希望,辉瑞也在这一领域大举投资。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这位医药巨头却相继终止了多个基因治疗项目,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血友病B基因疗法 Beqvez。
辉瑞的血友病B基因疗法Beqvez(Fidanacogene elaparvovec-dzkt)在2024年4月获FDA批准美国上市,7月又进入欧洲市场,目标是通过一次治疗带来长期获益。但上市近一年内未实现任何商业销售,最终于2025年2月25日被辉瑞宣布终止开发和商业化。
Beqvez临床数据令人惊艳,患者年出血率下降71%,但上市后却遭遇“零销售”窘境。350万美元的定价,相当于患者7年的传统治疗费用(以美国商业保险年均50万美元的凝血因子治疗支出计算,Beqvez单次350万美元的定价相当于预支了患者7年的医保费用),而美国商业保险的平均覆盖周期仅2.3年,难以适应“一次付费、长期获益”的模式。这种支付矛盾,成为基因疗法商业化的核心障碍。
辉瑞的官方声明是 “血友病基因疗法目前患者和医生的兴趣有限”,但仅仅是“兴趣”问题吗?更深层次的挑战,可能涉及 技术成熟度、支付模式以及医疗生态的落地难题。
一、三重挑战:技术、支付与医疗体系的瓶颈
1. 技术挑战:疗效、安全性与长期观察的不确定性基因治疗的核心承诺是“长期甚至永久治愈”,但现实中,这一目标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辉瑞的大部分基因疗法都采用 AAV(腺相关病毒)载体,然而,这类载体并非“万能钥匙”。例如,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疗法的III期临床中,未能达到主要终点,项目直接终止。
更出人意料的是,辉瑞与Sangamo合作开发的 血友病A基因疗法,III期数据明明不错,辉瑞却选择放弃。虽然辉瑞未透露具体原因,但这无疑释放出一个信号——即便疗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可行性仍是更大的考验。
此外,FDA的加速审批通常基于短期随访数据,而支付方(如保险公司)更关注10年以上的长期疗效。这意味着,药企拿着“短跑数据”去说服保险公司投资一场马拉松,支付方自然不会轻易买单。
2. 支付模式:350万美元的“支付难题”Beqvez 的定价 350万美元,希望通过“一次治疗、终生获益”的模式改变传统治疗方案。但在现实中,患者、保险公司和医保系统却并不买账。
美国商业保险覆盖周期通常较短,而Beqvez的收益需长期体现。保险公司如果为患者支付了高昂费用,而患者在几年后更换保险商,长期疗效的受益方可能变为其他机构。这就像你买了一栋房子,却发现未来的租客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换做是谁都会犹豫。
更现实的问题是,对于企业医保计划来说,若一名员工接受350万美元的治疗,单次费用就能吞掉全年医保预算的0.7%。如果7名患者同时接受治疗,整个医保体系的偿付能力就可能面临压力。这意味着,即便疗法有效,支付方的承受能力仍是关键门槛。
3. 医疗体系:从批准到落地的障碍即便患者愿意接受基因治疗,并不代表他们能顺利获得治疗。
基因治疗不是打一针就能解决的事,它涉及复杂的医疗流程、专门的治疗中心和医生的长期随访。以Beqvez为例,它的应用需要特定资质的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而目前具备这些条件的医疗中心仍然有限。
辉瑞并不是唯一受此困扰的企业。蓝鸟生物在美国布局了70家基因治疗中心,其中部分因培训或设备问题尚未全面运营。这说明,技术获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让疗法走向市场并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网络。
二、基因治疗的未来:如何突破瓶颈?
1. 资本市场调整,行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辉瑞的调整并不是个例,罗氏也缩减了多个基因治疗项目,CSL、BioMarin、bluebird bio等公司的基因疗法销售普遍低于预期。资本市场对于基因治疗的态度正在从早期的“科技狂热”回归“商业现实”。
2021年,基因治疗公司的EV/Revenue倍数高达18.6倍,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值已降至2.3倍。这表明,投资者开始关注更现实的问题——疗法能否真正进入临床使用?支付模式是否可持续?
2. 支付模式创新:诺华的“灵活付款”模式诺华的Zolgensma同样是一款高价基因疗法,但它采取了“分期支付+疗效挂钩”的方式,降低了支付方的压力。目前,该疗法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支付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基因疗法提供参考。
欧盟则试点了“跨国费用共担机制”,让多个国家共同分摊治疗费用,以降低个别支付方的负担。这类支付创新,可能是基因治疗未来商业化成功的关键。
3. 技术降本,提高可负担性CRISPR Therapeutics开发的Exa-cel(镰状细胞病疗法)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替代病毒载体,定价220万美元,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结构。
Editas Medicine 开发的新型递送系统,使药物运输损耗率下降 90%,进一步优化了成本结构。这些底层技术的优化,有望让基因治疗逐步向更可负担、可推广的模式演进。
三、未来展望:基因治疗的下一步方向
基因治疗的价值依然毋庸置疑,但商业模式和支付体系的适配仍需要时间。辉瑞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基因治疗的失败,而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调整。
未来的突破,可能依赖于 支付模式的创新、成本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医疗生态的完善。那些能够在技术、支付体系和医疗落地三方面取得平衡的企业,才有可能推动基因治疗真正走向普及。
辉瑞的撤退,或许并不是基因治疗的终点,而是行业进入新阶段的信号。随着技术成熟、商业模式优化和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基因治疗仍可能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