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保能不能撑起中国医药创新患者、药企、医院、保司四方共盈?
“如果只有商保,能不能支撑起中国医药创新?什么样的商保能支撑这样的创新?如何建设这样的商保?”——来自中国药促会医药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军帅的“灵魂拷问”,如同三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中国医药创新与支付体系间的矛盾肌理。
与此同时,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提出的“搓麻将也可能四方共赢”理论,则用市井智慧为商保与医药创新的关系写下注脚:患者、药企、医院、保司,或许能在博弈中找到共同的“胡牌”路径。博弈背后,有患者“用不起救命药”的焦虑,有药企“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叹息,也有医保基金优先保基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如果医保是药企商业化唯一的独木桥,迟早将不堪重负,商保能否化身“诺亚方舟”,载着中国医药驶向创新的新大陆?《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商保对创新药支付规模达74亿元,虽然仅占市场总额的5.3%,但增速惊人——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超20%。
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产品,专攻医保覆盖不到的“地带”。例如,PD-1抑制剂“O药”和“K药”虽未进医保,却分别通过160+种和130+种惠民保实现“曲线救国”;某120万一针的细胞治疗产品,通过商保覆盖30个城市。
2020年横空出世的惠民保,堪称商保界的“流量明星”。参保人数超1.2亿、保费破百亿、覆盖药品从几十种增至数百种。惠民保的最大优势是打破了商保“嫌贫爱富”的魔咒:允许带病投保、覆盖高龄人群,甚至将海外未上市药物纳入报销(如海南博鳌特药险)。
但惠民保的“人设”也有裂痕:2023年其对创新药的理赔金额仅15亿元,面对1400亿的市场规模,如同“杯水车薪”。更尴尬的是,部分产品因赔付率过高陷入“亏损-停售”的死亡螺旋,让这场“普惠盛宴”显得步履蹒跚。
二、商保煽动翅膀 牵动医药市场
支付端的“鲶鱼效应”
商保对医药市场最直接的冲击,在于重构支付逻辑。在传统医保谈判中,药企往往被迫接受“50万不谈,30万不进”的砍价规则。而商保通过丙类目录、特药险等机制,为药企提供了“价格分层”的可能:高值药可先通过商保验证市场,再考虑医保准入。这种“双轨制”既保护了药企的定价权,又为患者提供了阶梯式选择。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的数据显示,2023年商保对肿瘤创新药的支付比例已升至9%,部分药品的商保赔付额占比超10%。
研发端的“蝴蝶效应”
商保的影响已超越支付环节,向研发上游渗透。波士顿咨询的研究表明,商保通过支付规模增长、风险对冲机制和政策协同,显著提升了创新药企的估值预期。这一结论已被国内头部药企的业绩表现和资本市场反馈所验证。
未来,随着商保支付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的预测,预计2035年达4400亿元),其对药企估值的正向影响将更加显著。以信达生物为例,其PD-1产品通过商保渠道实现院外放量,资本市场随即给出更高溢价。这一“支付-研发-投资”的正向循环,可能是中国创新药企打破“融资-烧钱-IPO-破发”怪圈的关键。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商保正在重塑疾病赛道的研发优先级。
由于商保更关注慢性病、肿瘤等长期治疗需求,药企开始调整管线布局:糖尿病、高血压相关创新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生态端的“多米诺效应”商保的终极野心是构建“医疗-医药-保险”的铁三角生态。
镁信健康、圆心惠保等第三方平台,通过整合特药供应、健康管理、保险理赔,打造出“药品+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而AI技术的加入,更让这个生态充满科幻感:清华大学的BioMedGPT-R模型能预测药物疗效与保险赔付风险,实现“千人千险”的精准定价。未来的药企销售代表,或许会手持两份PPT——一份给医生讲疗效,另一份给保司算赔付率,毕竟“卖药先卖保险”已成新常态。
政策能否解决商保最大发展障碍?
商保发展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医疗数据的碎片化。
医院、医保、商保系统间的数据壁垒,让保险精算师们常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
例如,某惠民保产品因无法获取参保人的健康档案,被迫将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混同定价,最终因赔付暴雷停售。解决之道或许藏在政策工具箱里:上海已试点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而《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则呼吁建立国家级医疗数据平台,用区块链技术保障隐私安全。当前商保市场呈现“高端不足、低端扎堆”的畸形格局: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同质化严重,而针对带病体、罕见病的高端产品寥寥无几。
破局需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中再寿险建议开发“带病体特药险”“门诊慢病险”等细分产品,而政策层面可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创新试点。此外,“分不清重疾险和医疗险”“以为买了惠民保就能报销所有药”……消费者的认知误区,让商保的普及效果大打折扣。
多方信息表明,惠民保参保人对免赔额和特药目录的认知不足是普遍现象。
对此,专家开出“药方”:政府需主导保险科普,仿效日本“国民保险教育计划”,用动漫、短视频等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知识。
2025年,即将落地的丙类药品目录是否是商保“星辰大海”的开端?未来商保市场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抓住中高收入人群的“品质医疗”需求。
设想一下:某富豪罹患癌症,可通过高端医疗险直通某顶级癌症中心,使用最新上市的CAR-T疗法,而保费账单由AI精算师根据其基因组数据动态调整……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平安健康险已在探索的“超个性化保险”。
中国商保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定价参与者。通过“一带一路”健康险、跨境药械支付网络等设计,中国商保企业可助力本土药企打破“国内地板价、海外天花板价”的困境。例如,信达生物的PD-1已通过商保渠道进入东南亚市场,实现“国内研发-全球支付”的闭环。
商保对中国医药发展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支付渠道扩容”,而是一场从研发、支付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变革。它如同医药生态的“催化剂”,加速创新价值的释放,重构市场规则的边界。尽管前路仍有数据孤岛、产品内卷等“路障”,但正如行业戏言:“当医保在‘灵魂砍价’时,商保正在为医药创新‘充值信仰’。”
当药企摆脱“医保依赖症”,商保修炼成“数据狂魔”,患者升级为“精算专家”,整个医疗生态正在上演权力的游戏。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