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中国创新药产业十年蜕变: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创新药产业十年蜕变: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抗体圈
  2025-03-19
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跟随走向引领,本文从多维度解析其投资价值、面临挑战及未来展望。

在人口健康需求升级与产业转型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了从 “跟随者” 到 “参与者”,再到 “引领者” 的历史性跨越。2015 年至 2024 年,中国原研新药数量超越美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本土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突破 1500 亿美元,18 款原研药海外获批上市,中国创新药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将从政策驱动、研发趋势、商业化潜力、国际化机遇及风险挑战等维度,深度解析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投资价值。

政策驱动:制度创新重构产业生态

中国政府通过 “三医联动” 改革,构建了覆盖研发、审批、生产、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政策生态,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5 年启动的 “7.22” 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拉开改革序幕,随后《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推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革新、医保支付体系重构、资本市场机制突破。

港交所 18A、科创板及北交所的设立,为创新药企业打开融资渠道,截至 2024 年,56 家医药企业通过 18A 成功上市,累计融资超 1100 亿港币。医保目录调整和谈判机制加速创新药市场准入,2021-2024 年医保谈判成功的创新药中,近 90% 在获批上市 2 年内即进入医保目录。政策创新显著提升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市场可及性,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趋势:从快速跟跑到源头创新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现了从快速跟跑到源头创新的跨越。2015-2024 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药数量爆发,累计达 3575 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创新药最多,分别占比 28% 和 19%,双/多抗类药物、放射性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基因疗法等新技术产品逐渐增多。

中国在源头创新药品研发上的潜力不断释放,2015 年中国企业自研的进入临床的 FIC 创新药只有 9 个,占比不足 10%,而到了 2024 年有 120 个,占比已超过 30%。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击败伊布替尼成为 BIC 的 BTK 抑制剂,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 创的 “PD-1+VEGF” 双特异抗体依沃西单抗也在与帕博利珠单抗对比研究中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技术突破。

商业化潜力:市场规模与渗透率双提升

中国创新药商业化价值持续释放,市场规模与渗透率显著提升。2024 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到 8822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 3.3%,创新药市场占比从 2015 年的 21% 增长至 29%。2015 年之后获批的创新药物在 2024 年整体药品市场的份额已达 10%,商业化价值逐步显现。

医保谈判机制加速创新药市场准入,2021-2024 年医保谈判成功的创新药中,近 90% 在获批上市 2 年内即进入医保目录,远高于 2019 年(43%)和 2020 年(57%)。同时,国产创新药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18.7% 提升至 2024 年的 27.8%,实现对外资药企主导地位的实质性突破。以国产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和 PD-1/VEGF 双抗依沃西单抗为例,它们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优于国际竞品的疗效,成功推动国产创新药在高竞争领域取得突破。

国际化机遇:License-out 与海外上市双轮驱动

创新药出海是中国制药企业获得研发资金、提升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战略。自 2019 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成功获批实现零的突破,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企业在海外获批的原研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到 18 款,2024 年有 14 款中国创新药在不同国家 / 地区获批,在欧洲、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创新药获批数量均取得突破。

2015-2024 年间,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持续上升,2024 年达到了新的高峰,总交易金额达 519 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达 41 亿美元。美国企业是 License-out 交易的主要受让方,共达成 204 笔交易,占总交易量的 49%,交易总金额占比高达 55%。中国企业现已成为 TOP MNC 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全球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的认可度不断加深。

风险与挑战:内卷、支付与准入压力

尽管中国创新药产业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同质化竞争严重,截至 2024 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靶向 CD19 的 CAR-T 细胞疗法,处于 I 期临床阶段至批准上市的产品共计 149 款,全球占比达 61%;靶向 BCMA 的 CAR-T 细胞疗法有 74 款,全球占比 71%;anti-PD-1/PD-L1 单抗有 30 款,全球占比 59%;靶向 HER2 的 ADC 有 24 款,全球占比 80%。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恶性内耗,制约产业创新发展。

医保谈判降价压力大,自 2017 年实施医保谈判以来,国家医保谈判创新药平均降幅 60% 左右,最高降幅达到 94%,且每年医保续约还要继续降价,使得中国创新药面临着 “进医保可能市场回报不足,不进医保则缺乏市场” 的两难困境。同时,医院准入难问题突出,2015-2024 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中,进入北京和广东地区三级医院用药目录的药品分别占 50.6% 和 49.1%,平均进院率仅为 12.6% 和 10.4%,患者可及性受限。

资本寒冬加剧,2021 年下半年起,全球生物科技板块大幅回调,中国创新药领域进入资本寒冬,港股 18A 板块持续暴跌,基本丧失融资能力,科创板、北交所对未盈利创新药企业的 IPO 事实上处于停摆状态。2024 年医药板块整体涨幅在 31 个行业中位居末尾,A 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中位下跌 16%,一级市场融资金额连续下滑四年,与 2020 年高点相比已缩水 76%,企业融资困难,研发管线开发停顿风险增加。

未来展望: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

未来十年,中国创新药产业将继续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政策层面,国家将继续优化产业环境,强化有序竞争和创新保护,构建多元支付体系,突破准入壁垒,完善资本生态,接轨国际标准,强化基础研究驱动。技术层面,细胞疗法、基因疗法、ADC、双抗/多抗等新技术领域将持续创新,推动中国创新药从 “Fast-follow” 向 “First-in-class” 战略转型。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处于从 “规模积累” 向 “价值创造” 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市场需求及全球化机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投资者,应关注具备源头创新能力、全球化布局、差异化产品管线及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把握中国创新药产业的长期投资价值。

参考来源: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创新药产业:十年回顾与展望-医药魔方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