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账上快没钱了!抢救“中国罕见病药物第一股”

账上快没钱了!抢救“中国罕见病药物第一股”

作者:Mc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2025-04-01
北海康成发布2024年财报,收入下降、亏损扩大,现金濒临枯竭,凸显罕见病药物商业化困境,公司采取减员、寻求融资等措施求生。

中国罕见病药物第一股,有点危险了。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最为专注罕见病赛道的公司,港股上市的北海康成,在3月的最后一天,发布了2024年的财报。

数据一如既往的无法让人乐观:2024年全年收入仅有0.85亿,相比去年下降超过17%,同时公司的亏损金额达到了4.43亿元,相比去年亏损幅度扩大了16.8%。

简而言之,北海康成保持了过去多年以来的营收状况:销售收入迟迟不见好转,但是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各项开支却始终高企,且支出的金额远远超过收入的金额。

更为危险的是,公司账上的现金几乎已经濒临枯竭。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账上的现金仅剩1100万元,同时公司欠的银行贷款与其他借款合计为人民币3040万元。

对于一家年度支出在数亿的创新药公司而言,这点现金储备实在是让人有点触目惊心。

北海康成的的财务状况,是中国罕见病药物赛道商业化困境的现实写照。

事实上,绝大部分创新药在中国市场都要面对或多或少的商业化的难题,但是罕见病药物的商业化难度堪称“地狱级”。

“不让任何一个病人被放弃”,是所有罕见病药物的理念,这一充满人文情怀的口号让人热血沸腾,但是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

在诸多罕见病业内人士看来,药品上市后能否以可控的成本,高效地找到足够多为之买单的患者群体,是一款罕见病药物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这是所有新上市的创新药商业化面临的共同难题,但是罕见病药物由于病人绝 对数量更少,因此难度更加惊人,其销售费用占比也往往达到了离谱的程度。

曾经有跨国药企的罕见病业务部门高管对媒体透露,其负责的一款超罕药物药物,全国只有数百个病人,平均每诊断一个患者,对应的成本就高达10万元。

以北海康成旗下首个进入商业化阶段的药物、用于亨特综合征的长期酶替代治疗药物海芮思为例,这款2020年获批上市的罕见病药物,在经历了4个完整年度的商业化销售之后,截至2024年12月31,仅覆盖843名患者。

但是从2021年到2024年,北海康成的销售费用合计超过3.4亿人民币。

罕见病药物,对于全社会的意义,显然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如何持续生存下去,是北海康成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北海康成也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求生。

一方面,北海康成在大力减员,公司的员工数量,已经从2023年底的100人锐减至2024年底的67人,公司的员工成本支出,也从2023年的4726万元减少至2024年的2668万元。

但是裁员并没有结束,北海康成的在财报中表示:计划在2025年3月,进一步将全职员工减少至50人。

但是,裁员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目前有一笔46.9万元的资金,因为劳动纠纷而被冻结。

另一方面,公司在积极与外部各方协商,寻求新的融资来源或者战略资本投资,但是截至财报发布日,尚未有实质性结果落地。

2025年3月,一家银行和北海康成签约,给予公司2000万人民币的贷款额度。

即使商业模式还存在相当的问题,甚至在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解决可能性,但是罕见病仍然是社会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特殊药物之一,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作为中国罕见病领域的龙头企业,市场和行业有必要让北海康成这家公司,以一个适宜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