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关税以来,制药行业由于享受一定程度的豁免待遇,并且未被纳入4月2日公布的“广泛关税”清单,一直被视为“避风港”之一。
但是,上述乐观预期,面临着彻底逆转的风险。
此前,英国巴克莱银行经济学家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国“关税战”下一阶段的焦点将聚焦在半导体和药品上。
特朗普声称,美国90%的仿制药依赖进口,且价格远高于生产国;利用美国作为“最大市场”的优势,加征关税将迫使制药公司在美国设厂生产。
欧洲医药行业,已经对于上述趋势表现出高度的警觉。
欧洲制药公司当地时间8日已在与欧洲委员会主席的会议上警告称,美国的关税将加速该行业从欧洲转向美国的趋势。
制药行业贸易游说组织欧洲制药工业和协会联合会 EFPIA(其成员包括欧洲制药巨头拜耳、诺华、诺和诺德等)表示,它已呼吁欧盟主席推动“迅速而根本性的行动”,以减轻向美国“外流的风险”。
EFPIA表示,上周对 18 家国际大中型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可能损失高达 506 亿欧元(555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投资和 50% 的研发支出,即约 526 亿欧元(576 亿美元)。
EFPIA进一步认为,除非欧盟实施“迅速、彻底的政策变革”,否则未来四年,一波投资浪潮可能会转移到大西洋彼岸——关税威胁可能会加速这一情况的发生。
对于中国医药产业而言,由于目前国内创新药产业的相对滞后,对美国的药品出口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
从区域来看,欧盟(含英国)是中国医药贸易的第一大伙伴,其次才是美国,2024年对美国贸易额占医药总出口的的17.6%。
根据医保商会数据,2024年中美医药贸易总额为34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90.5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150.6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供应了美国约70%的抗生素、降压药等基础药物原料。
即使美国对中国原料药和仿制药出口加征叠加关税,但是其国内供应短期不可能填补缺口,中国在上游供应链、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使得短期内美国难以摆脱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相应的关税成本可能通过涨价转嫁至美国医保体系
唯一的变数,是来自印度的竞争。
美国在2025年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中,豁免了印度药品的关税(包括原料药和成品药)。
印度是美国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对美国的药品出口总额为87亿美元,占印度制药行业整体出口的31%。
印度的仿制药产业,在上游原料上对中国有一定的依赖性,形成“中国原料药→印度制剂→美国市场”的供应链模式。
但是印度政府也在推动原料药本土化生产(如PLI计划),如果未来印度获得关税优势,其原料药产业对于中国同行的威胁将进一步增大。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