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重磅消息,计划逐步淘汰传统动物实验,转而采用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测试药物安全性,这一决策在医药领域掀起波澜,标志着药物研发模式的重大变革。
破旧立新:告别动物实验困境
长期以来,动物实验在药物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其局限性愈发显著。动物模型与人类生理存在差异,许多在动物实验中看似有效的药物,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却遭遇失败,这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还延误了患者获取有效治疗的时机。同时,动物实验成本高昂、周期漫长,每年全球有数千万动物用于药物实验,引发诸多动物福利问题。
技术赋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崭露头角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技术在体外培育的三维微型组织,能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肝类器官可精准模拟肝脏代谢药物的过程,为研究药物肝毒性提供可靠模型;心脏类器官则能模拟心 脏收缩,预测药物引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器官芯片是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创新成果,在芯片上培养人类细胞,模拟器官生理环境和功能。肺芯片能模拟肺泡气体交换,肝芯片可展现肝脏代谢功能。而且,通过连接多个器官芯片,还能模拟人体系统性反应,为药物全身毒性测试提供全面视角,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政策护航:推动新技术广泛应用
为加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的应用,FDA 出台一系列有力政策。更新指南,允许药企提交基于这些新技术的非动物实验数据作为审批依据,简化审查流程,对采用创新测试策略的企业予以优先批准,激励行业加大对现代化测试平台的投入。FDA 还将携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防部等机构,借助跨部门协调委员会(ICCVAM)推动技术验证与标准化,旨在确立全球监管新标杆。
多方共赢:开启药物研发新时代
从患者角度看,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可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传统药物研发耗时超 10 年,而借助这些新技术,单克隆抗体疗法等药物的安全测试周期能压缩至数月,患者有望更快用上创新疗法。并且,基于人类模型的测试更贴近真实生理,治疗安全性将得到显著提升。
在产业层面,药企研发成本有望降低 10%-26%。这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可能推动药物价格下降,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为相关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从伦理角度出发,每年可挽救数千只犬类和灵长类等实验动物,极大改善动物福利状况,实现科研伦理与产业效率的平衡。
展望未来:试点先行,全球推广
FDA 计划 2025 年启动试点项目,部分药企将率先采用非动物测试策略开发单克隆抗体。试点成果将用于修订全球监管指南,推动多国采用类似标准。这一举措有望引领全球药物研发进入新阶段,构建更科学、更人道的药物研发体系。
FDA 推动的这场变革,回应了科学界与动物保护组织的长期诉求,标志着药物安全评估从 “经验驱动” 迈向 “数据精准化”。随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不断成熟,它们有望成为药物研发的主流工具,彻底革新药物研发模式,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