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现象级!国产Biotech映恩生物上市首日破百亿

现象级!国产Biotech映恩生物上市首日破百亿

热门推荐: 18A 映恩生物 诺诚健华
作者:凯西  来源:赛柏蓝
  2025-04-16
4月15日,ADC明星企业映恩生物(股票代码:9606)在港交所上市。截至收盘,股价达205元/股,市值175.14亿港元。根据公开资料,映恩生物此次IPO发行价区间为94.60港元至103.20港元,预计市值达78.68亿港元~85.84亿港元(按总股本计)。

  又一ADC企业港股上市

  4月15日,ADC明星企业映恩生物(股票代码:9606)在港交所上市。截至收盘,股价达205元/股,市值175.14亿港元。根据公开资料,映恩生物此次IPO发行价区间为94.60港元至103.20港元,预计市值达78.68亿港元~85.84亿港元(按总股本计)。

  映恩生物4月10日完成港股招股,募资额超2亿美元,一跃成为2022年以来18A中融资规模最大、估值增幅最高的IPO案例。同时,其投后估值达11亿美元,较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增长307%,创下18A企业历史最高估值跃升纪录。

  前有2025年初至今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后有映恩生物刷新近3年融资规模、估值增幅记录,有媒体评价称,港股18A再迎春天。

  相关分析指出,鉴于A股IPO审核趋严,境外上市在2024年以来成为境内企业融资和资本化的主要路径,18A仍旧适合寻求国际资本和跨境合作的未盈利企业。

  招股书显示,映恩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全球ADC领域的关键领跑者”,拥有ADC技术四大平台——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DITAC平台、双特异性ADC平台DIBAC、免疫调节ADC平台DIMAC及新型有效载荷平台DUPAC。

  映恩生物已建立由12款自主研发的ADC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包括7款临床阶段ADC以及多款其他临床前ADC,覆盖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其中,核心产品DB-1303(HER2 ADC),在治疗HER2阳性子宫内膜癌的Ⅱ期临床中客观缓解率(ORR)达58%,目前正同步在中美推进Ⅲ期试验。另一重磅产品DB-1311(B7-H3 ADC)针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前数据显示,其肿瘤抑制率较单抗ADC提升80%,已获FDA授予治疗CRPC患者的快速通道资格,以及治疗ESCC、SCLC的孤儿药资格。

  不过也不乏担忧的声音,这两款核心产品DB-1303(HER2 ADC)和DB-1311(B7-H3 ADC)仍处于II/III期临床,且与Enhertu等强劲竞品直接竞争,疗效优势尚未充分验证。

  来自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HER2、B7-H3均为ADC研发全球Top10靶点,全球范围内,14个已上市ADC药物中有7个属于TOP10靶点,排名 第一的HER2靶点至少3款药物获批上市——包括罗氏/基因泰克的Kadcyla(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荣昌生物的爱地希(维迪西妥单抗)。

  据悉,映恩生物本次募集资金的约45%将用于这两款核心产品(DB-1303、DB-1311)的研发及商业化,约30%将用于开发其它关键管线,约15%将用于支持ADC技术平台的持续开发。

  ADC浪潮下的biotech

  随着第一三共Enhertu优异数据公布,2022年以来全球ADC交易持续升温。

  作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中国biotech已经成为全球对外授权交易中的主要卖方,映恩生物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biotech公司寻求对外授权交易以获得丰富的现金流用于支撑持续的创新研发。

  根据Insight数据库全球新药研发数据,国产ADC新药约占全球管线的40%。

  映恩生物的创新ADC资产也吸引了全球大买手的垂青,迄今为止已经和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GSK及Avenzo Therapeutics达成对外授权许可及合作,交易总价值逾60亿美元,仅BioNTech就为其两款ADC支付16.7亿美元首付款。

  据医药魔方统计,在2022-2023年,中国都是全球ADC交易转让方数量第一名,科伦博泰、礼新医药、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翰森和石药集团,分别完成了2笔及以上的交易。

  事实上,映恩生物等不少上市公司身后有一个共同的功臣,炙手可热的抗体偶联药物(ADC)。

  如荣昌生物的核心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HER2靶向ADC药物,已获批用于胃癌、尿路上皮癌等适应症。

  2024年荣昌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17.17亿元,其中产品销售额16.99亿元,较2023年的10.49亿元同比增长61.9%,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款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售收入增长。

  科伦博泰的核心ADC产品SKB264(TROP2靶向ADC),针对三阴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适应症展开布局,与默沙东达成总价值超118亿美元的全球授权协议,创中国ADC出海金额之最。

  此外,迈威康、康诺亚、百奥泰、百利天恒、石药集团、东曜药业、复旦张江生物、翰森、信达、康宁杰瑞、复星医药、礼新、 乐普生物、恒瑞、中生制药、宜联生物均有ADC管线正在推进中。

  18A命运走向两极分化?

  截至2025年3月,相关统计显示,已有超过70家生物科技企业通过18A规则上市,涵盖抗体药物、基因治疗、AI医疗等多个领域,总募资额超千亿港元。

  2018年4月,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打破了传统资本市场对盈利能力的刚性要求,为管线尚处于临床阶段的企业上市融资提供通道。

  歌礼药业是首个吃螃蟹的biotech,2018年8月1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据沙利文统计,18A企业的上市数量在2021年达到峰值20家,不过2022、2023年随即骤降。

  上市企业数量缩减的同时,业绩、市值表现也开始分化,从资本造富故事到现实盈利的鸿沟横亘在18A面前。

  2023年7月3日,复宏汉霖发布业绩预告,预期报告期内将录得期内利润约人民币2亿元,宣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复宏汉霖也成为18A推出以来第一家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创新药公司;不久前,18A元老级企业、定位全球创新药企的百济神州,随着核心产品泽布替尼等逐步兑现商业化预期,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成为新的医药一哥;信达生物截至2024年,已经拥有10款上市药物,自PD-1单抗信迪利单抗率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商业化表现始终不错,且市值稳健。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降温,也有为数不少的18A公司面临流动性不足、估值下降、股价破发等问题。研发周期长烧钱遥遥无期,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内卷,流动性不足导致再融资困难成为不少biotech的难解困境。

  好在,以康方生物、诺诚健华为代表的一批18A,股价表现依然坚挺。有评价指出,市场看好这类企业的管线潜力、技术平台稀缺性及对外授权能力。

  当然,对于18A企业来说,上市只是成功的一小步,面对经营历史有限且尚未盈利、临床开发风险大、依赖第三方、市场推广经验不足等劣势,biotech必须警惕“技术领先但商业化失败”的典型困境。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