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颠覆性发现:Nature子刊论文显示,刷手机可降低痴呆风险,预防大脑认知衰老

颠覆性发现:Nature子刊论文显示,刷手机可降低痴呆风险,预防大脑认知衰老

热门推荐: 技术储备 认知衰老 数字技术
作者:王聪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4-16
2025年4月14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贝勒大学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发表研究,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数字技术使用与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认知衰退和受损风险降低有关,并探讨其影响及应用建议。

如今,使用数字技术(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或三者结合)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在数字技术中长大的第一代人步入老年,他们开始接近出现痴呆症状的常见年了,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这些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数字技术,究竟是加速大脑衰退的“元凶”,还是守护认知的“护身符”?

2025年4月14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贝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发表了题为:A meta-analysis of technology use and cognitive aging 的研究论文。

这项荟萃分析颠覆性发现,数字技术(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认知衰退和认知受损的发生率降低有关。这一研究结果挑战了日常使用数字技术会导致“数字痴呆”的假说,支持了“技术储备”假说(也就是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保护认知的行为)。

技术储备

世纪之争:数字痴呆 VS 技术储备

传统观点认为,过度依赖科技会导致“数字痴呆”——就像肌肉不用会萎缩,长期将记忆外包给搜索引擎、依赖导航软件,可能加速认知衰退。

但还有学者提出“技术储备”理论——数字技术带来的复杂认知训练、社交连结和补偿功能,反而能构建大脑的“认知防护网”。

那么,伴随人类的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究竟是加速大脑衰老的“元凶”,还是守护认知的“护身符”呢?

这项研究综合分析了1990-2024年间全球136项研究,涵盖41.1万50岁以上中老年人,平均追踪6.2年,终于破解了这个认知谜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 57 篇已发表论文,这些研究覆盖了全球 411430 名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平均年龄 68.7 岁)使用数字技术的情况,所有研究都包含一项认知诊断或测试,这些研究平均追踪了 6.2 年。

数据说话:数字技术使用者痴呆风险直降 58%

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数字痴呆”假说的证据,恰恰相反,使用数字技术与这些研究中的中老年人的认知受损风险降低有关。

具体来说,使用数字技术与认知障碍风险降低 58% 有关;使用数字技术与认知衰退速度减缓 26% 有关;电脑、手机、互联网单独使用均有效,混合使用效果最佳;在控制了教育、收入、健康等干扰因素后,数字技术对认知保护效应依然显著。

认知保护效应

研究团队认为,使用数字技术可能从以下三点发挥护脑作用:

1、认知健身房:操作电子设备需要同时处理多重信息流,比填字游戏更锻炼执行功能;

2、数字社交圈:视频通话等功能会显著降低老人孤独感,间接保护认知健康;

3、智能脚手架:数字技术的提醒功能补偿记忆衰退,帮助早期痴呆患者维持生活独立性。

该研究还特别发现,适度使用(每天1-2小时)数字技术的效果最佳,过度沉迷可能适得其反。

争议与反思:我们该如何与科技共处?

尽管该研究的结果乐观,但研究者提醒:这些研究对象大多是成年后接触数字技术,对于儿童过早、过度使用数字技术的影响仍需警惕,此外,我们还需要防范数字技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网络诈骗、虚假信息等风险。

科技不是万能药,我们要善用而非依赖,研究团队建议,应当选择需要主动操作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视);结合线下社交与实体益智活动;对于 70 岁以上老年人应当优先掌握视频通话、健康监测等功能。

随着脑机接口、AI 助手的普及,研究团队呼吁,应当开发更多“认知友好型”适老科技,建立数字技术终身培训体系,使用智能设备早期预警认知衰退。

这项研究为如今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指明方向:在数字时代,善用科技将成为对抗认知衰退的新防线——生物学不再决定命运,科技可以改写衰老剧本。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159-9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