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创新生物制药公司映恩生物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开市价已较招股价94.6元高出超过90%。
截至当日收盘,映恩生物收涨116.7%,成交金额为20.3亿港元,市值超过170亿港元。
这是近几年来,港股18A板块的新股罕见的暴涨时刻,有中签的投资者回忆说:仿佛回到了2021年之前。
其实在发行阶段,映恩生物的暴涨已经埋下伏笔:新股认购情况火爆,BioNTech、礼来等15家基石投资者积极参与,募资总额约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成为自2022年来募资规模最大的港股18A企业。
映恩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全球性创新药企,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上海,运营中心设于苏州。
映恩生物聚焦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致力于开发新一代ADC药物。其核心策略是通过自主研发的差异化技术平台推动管线创新,同时以全球化合作加速商业化进程。
目前,映恩生物已构建12款ADC候选药物管线,其中7款进入临床阶段,覆盖HER2、B7-H3、TROP2等靶点,适应症包括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
虽然暂时还没有管线成功获批上市,但是映恩生物的价值,已经通过多次成功的对外管线BD得以体现。
2024年4月,BioNTech以1.7亿美元预付款获得映恩生物的HER2 ADC(DB-1303)和B7-H3 ADC(DB-1311)在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里程碑付款超15亿美元,并支付销售分成。
2024年8月,BioNTech追加获得映恩生物的TROP2 ADC(DB-1305)的海外权益,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范围。
2024年12月,跨国药企GSK以3000万美元预付款获得映恩生物的EGFR/HER3双抗ADC(DB-1324)的海外权益,里程碑金额最高9.75亿美元,并支付销售分成。
此外,映恩生物还和百济神州、Avenzo Therapeutics、三生制药等多家企业有管线合作。
从上述交易可以看出,映恩生物的交易对手以业内知名的大药企为主,这也是其管线的含金量的一个有力佐证。
截至2025年4月,映恩生物对外BD的交易总金额,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其中已到账约5亿美元,覆盖12条管线中的7条临床阶段产品。
对于一家成立时间仅仅6年左右的Biotech企业来说,这个业绩堪称辉煌。
映恩生物的成功,在于其不死守"研发-上市-销售"的传统药企发展路径,而是在早期就将管线对外授权,获取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锁定了未来的商业化合作道路,对于小型Biotech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但是归根结底,更在于其摈弃了此前在行业极为流行的"fast-follow"模式,敢于涉足"无人区",最终依靠有核心价值的管线,才能完成一系列成功的对外BD。
在大量的"fast-follow"风格的创新药企业逐渐被市场所出清之后,中国的创新药行业,正在迎来依靠"FIC"管线大放异彩的时代。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