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随着“双康”事件不断发酵,投资者对药企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也愈发关注。
也确实到了该整治的时候了,2019年6月财政部发布公告,将联合医保局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核查的范围包括药企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其中医药企业高企的销售费用是这次核查的重心。
与“双康”的创A股记录的惊天财务造假案相类似,辅仁药业这家上市20余年的知名药企,在“雷”正式炸开之前,一样拥有着令众多上市企业望尘的高增长财务数据和令投资者信服的广阔发展前景。
但这一切都或将随着7月24日晚的一则公告,“画皮”脱落,真相尽显。
剧情与拖垮康得新的百亿资金谜案是何其相似,曾在2018年末账上趴着100多亿现金的康得新却在2019年2月出现了15亿的债券违约,随着这一异乎寻常的情况出现,在证监会介入调查后,揭开了康得新虚增利润上百亿的惊天巨案。
那么,辅仁药业的这18.16亿货币资金是否真实存在过?如果是,那么这短短几个月内,这笔巨款又流向了何方?
公司一季度末实际资金及至今资金变动及流向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公司将深入自查,待核实后及时公告。
从目前情况来看,辅仁药业财务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之高,深入自查的这一道口子撕裂下去,不少猫腻将浮出水面。
2.警惕“蛇吞象”摧毁“资本梦”
此次财政部查账目的是敲打药企,以配合集采以及未来的集采扩围,这也意味着未来销售费用虚高的公司经营压力会逐渐加大。
目前,在全行业销售费用占比超过50%的背景下,灵康药业的超高销售费用仍显得格外瞩目,公司财报显示,2018年销售费用达12.15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125.48%,增幅超过一倍;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达72.80%,远超27.07%的行业中位数水平。
奇怪的是,近年以来,包括灵康药业在内的一些医药公司出现了销售费用反常激增,占营收比重超过50%的奇怪现象。
综合分析,其原因应是“两票制”改革所推动,原来表外的收入和销售费用入表,产生了收入高增,费用率较高的情况。
同时,2018年以来,包括灵康药业、信邦制药、复星医药、济民制药等多家药企均有参与医院投资及并购项目,但投资医院并非是“赚快钱”的生意。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医院领域的投资方需有三类素质:
一要具备医疗行业专业人才资源,
二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职业院长团队,
三是投资回报预期超过10年。
目前,药企收购医院第一个问题就是盈利问题,医院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分红;其次是没有管理提升与资源注入能力,仅靠合并报表的游戏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
3.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对于大型制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经营的现金流,研发投入增速较为稳定;而小型制药企业(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对外融资。
受政策鼓励和引导,医药领域的投资热情推动未来小型药企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
在医药产业趋势发生变化的同时,医药市场的竞争规则和竞争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中国,过去通过医药代表等中间角色,药企长期向医生、医院输送灰色利益,进而刺激药企生产的药品能够被医院采购,更容易出现在医生处方单中。
正在调整的医保报销目录将从源头杜绝这种情况,随着疗效不明显的一系列辅助用药被陆续踢出,创新药被开放了更多空间。
现阶段,随着辅助用药、仿制药整体份额的压缩,创新药整体份额逐步得到提升。
目前生物类药研发的成功率较高,仿制的技术较为成熟,技术壁垒不高,这也将导致这些品类竞争蓝海期较短。在国内药企面临的转型的压力下,医药创新已成为重要的转型主题。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