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信息密度很大,简单来说,卖水人多过了买水人。
讲CRO,先从甲方MAH说起。
2023年12月,药监局发的相关文件板上钉钉,大家都有所目睹。
之前朗迪钙的事件,包括山东某B证企业委托内蒙古的某C证企业证产品国抽三批不合格,还是集采品种,这些质量事件都促使监管趋严不可避免。
其中,首当其冲的是B证,再想拿证已经非常困难了,部分企业曾表示增项进度也受到了相关影响。
现在仿制药早已因为集采而投资回报率变得很低,大部分企业都失去了规模化开发仿制药的动力,能给到CRO的项目数量相比之前自然大幅减少。
而且目前就集采规则上,已经对CMO代工同一品种不友好了。
看到政策,部分企业觉得未来形势不明朗,有一定研发进度的产品加速出手,“谷贱伤农”,市场在售产品增加,价格大幅下挫。
以上是外部原因,还有自身原因。
MAH/销售型企业立项的存活率整体来说偏低。很多投资回报率预期不理想的项目,做到一半被叫停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开始可能只有5家企业做一个品种,后来可能突然涨到了100家,同质化产品数量暴涨。遇到这样的项目,CRO们也只能自认倒霉,不赔钱就已是皆大欢喜。
再说说CRO。
原料药企或者Biotech企业近些年也进入了CRO版块,CRO从服务角度来说其实是过剩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初显,这也促成了低价竞争、饮鸩止渴的局面。
除此以外,因为这几年法规变得越来越严,审评尺度越来越高,CRO转让项目也变得越来越难。项目难以转出去,最终拿到的只有首付款,而单独的首付款不可能让CRO盈利。
然而,与悲观的行业大环境所不同的是,人力成本正在飞速上涨。臃肿的组织架构更加剧了这一现象。
据行业内部信息,近些年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相比2015年增长了2-3倍,相比2018年增长了1.5-2倍,这对CRO企业而言绝 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会让资金链高度紧张的中小企业更快“发不出工资”,让行业的寒冬更快地到来。
CRO生存压力大,寻求接盘方。
客户可能兴奋了,低价抄底。
问题是,这些CRO能否存活到申报、存活到品种获批,都是个疑问。
有多少药友考虑过这个问题?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