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速览!药典委拟修订《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251,药用辅料标准再升级

速览!药典委拟修订《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251,药用辅料标准再升级

热门推荐: 药用辅料 溶剂残留 细菌内毒素
作者:滴水司南  来源:CPHI制药在线
  2024-04-10
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

《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标准

       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药用辅料的质量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4月9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0251 药用辅料标准草案的公示",拟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251药用辅料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让我们一起学习药用辅料的通则吧!

       一、2020年版《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标准的收载情况

       据中国药典委陈蕾等药用辅料标准起草专业人士分享,中国药典的药用辅料品种正文收载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始于1953年版《中国药典》,当时已收录蒸馏水、盐酸等多种药用辅料标准,凸显了辅料对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自1963年版起,药典分为中药和化药两部,辅料标准纳入化药部,直至2005年版均保持此种编排方式。

       (2) 第二阶段自2005年版药典始,药用辅料在化药部中独立列出,便于检索。2010年版药典大幅扩充辅料标准至132个,并首次纳入辅料通则,丰富了药典辅料标准体系。

       (3) 进入第三阶段,2015年版药典实现了辅料标准与通则类标准的合并,形成独立的第四部,辅料标准总数增至270个。该版药典首次收录药用辅料功能性指标研究指导原则,强化了辅料功能性指标的地位。此后,药典继续扩大辅料品种标准的收载范围,完善指导原则,使药用辅料标准体系更为完备。这一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药典在药用辅料标准制定上的持续努力与不断进步。

       二、抢鲜看!《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251药用辅料新要求

       我国监管部门历来重视药品残留溶剂的控制,早在1995年版《中国药典》即对7种有机溶剂残留量设限。2010年版则引入ICH Q3C的部分原则,并持续更新以适应国际标准变化。然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与ICH Q3C在残留溶剂定义、限度表示、类别要求、检测方法及收载原则上仍有差异。为加强与国际指导原则的协调,配合药用辅料与制剂关联审评,2022年8月1日,为配合药用辅料与制剂关联审评,加强《中国药典》与ICH有关指导原则的协调,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征求《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标准与ICH Q3C协调方案意见的函"。

       本次通则的修订基于药用辅料与制剂关联审评的管理理念,参考 ICH Q3C 和 Q3D,新增了企业对药用辅料残留溶剂、元素杂质、微生物、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控制的总原则,新增项目和药企制定药用辅料标准时需要注意要点梳理如下:

项目

药企制定药用辅料标准时需要注意要点

残留溶剂

药用辅料的残留溶剂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但不包括特意作为药用辅料的溶剂和溶剂化物。为确保药用辅料的质量、安全及功能,应参照ICH Q3C要求,对残留溶剂进行风险评估和相应控制。对于需列入标准中的残留溶剂,应采用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检测。此外,生产工艺的有效控制和充分验证数据是风险评估的基础,辅料变更时也需进行再评估。在《中国药典》中,药用辅料的残留溶剂均应符合规定要求。

元素杂质

药用辅料元素杂质的评估和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药用辅料生产企业需参照ICH Q3D,根据生产工艺和制剂需求,对辅料中的元素杂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确保辅料的质量、安全与功能。如需列入标准中的元素杂质,应使用验证过的分析方法检测。风险评估应基于有效的生产工艺和验证数据,并参考ICH Q3D表5.1中的元素。辅料变更时需重新评估元素杂质。若药品已按ICH Q3D要求评估和控制元素杂质,其辅料无需再按《中国药典》相关项目进行重复检测。

细菌内毒素

(或热原)

对药用辅料进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旨在确保使用该辅料生产的药品符合规定。是否设立这些检查项应基于风险管理,具体分析辅料的来源、性质、用途等,并结合药品生产工艺确定。对于特殊用途的注射剂及有控制要求的药品所用药用辅料,应考虑制定相关检查项。辅料检查首选细菌内毒素法,但某些特殊来源或可能干扰检查的辅料,可选择热原检查法或其他替代方法。若《中国药典》未收载相关检查,但相关方有需求,可在内控标准中制定。

微生物

药用辅料在制剂生产中常成为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源头,尤其涉及控制菌和不可接受微生物的风险。因此,需根据制剂的微生物控制需求,对药用辅料中的风险微生物进行针对性的控制与检测,确保用药安全。药用辅料在微生物控制方面复杂多变,需基于风险管理与过程管理理念,科学分析各环节的风险因子,并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含量和生长特性。同时,关注原材料来源和加工工艺,如动物来源的辅料应重视沙门菌检测。微生物控制要求应与制剂的风险水平相关联,对于同种辅料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应用,应设立适宜的差异化控制要求。此外,针对辅料特性,需选择适用的微生物检查方法,避免错检、漏检。

       参考文献

       [1] www.cde.org.cn

       [2] www.chp.org.cn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