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因为近期大额的管线对外授权交易而备受瞩目的港股上市Biotech企业亚盛医药,公布了2024年的半年报数据。受益于管线授权收入,亚盛医药上半年的整体收入达到了8.24亿元,不仅创历史新高,而且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半年度净利润1.63亿元。在产品销售方面,亚盛医药 上市品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的商业化快速推进,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13亿元,较去年下半年环比增长120%,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
全球化,是亚盛医药的“天命”所在
整体来说,半年报的数据可谓相当不错,但是仍然有必然强调一点:对于亚盛医药这家公司的长期价值的判断,没有必要过于地依赖国内市场短期销售数据的表现。事实上,在2024年上半年,仅仅由于2023年的销售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亚盛医药的股价狠狠地坐了一把“过山车”。2023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亚盛医药来自销售制药产品的收入为1.94亿元,同比增长了10.64%。考虑到2023年以来行业政策的巨大变化对药品销售的影响,这个成绩其实还算在正常范围以内。但是二级市场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价波动,应该说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在短短2~3个月的时间内,亚盛医药的股价,从最高的每股28元左右,最低下探到每股15.42元。
虽然股价在之后不久就很快地“收复失地”,但是这种非理性的波动,还是说明相当部分的投资者,对于亚盛医药的核心投资逻辑,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以国内销售市场的短期表现,来作为对亚盛医药进行估值的“价值之锚”,可以说这种思路尚未完全把握住这家老牌Biotech公司的关键发展脉络。国内市场,只是亚盛医药商业化的起点,但是绝 对不是终点,更加不是全部。任何一家有远大抱负的创新药企业,都不可能满足于仅仅在单一市场发展壮大,扬帆出海必然是其梦想拼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板块。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行业内在要求,也是创新药企业向更高层级迈进的必然要求。参考为数不多的已经成功出海的国产创新药,最终它们的主要销售收入来源,必然是支付能力最强的美国和欧洲市场,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最多只能排到第三位,而且大概率和海外市场的收入体量差距巨大。所以说,过于强调天花板明显、易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的国内市场的短期销售表现,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长期的全球市场预期,才是企业根本价值所在。
但是对于任何一家Biotech来说,出海进行全球化扩张,也绝非易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管线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对于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原创和全球创新的亚盛医药来说作为中国优秀Biotech企业的代表,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已经手握多款重磅炸 弹级别的全球潜在“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管线。
实质性地深度参与全球创新药市场的竞争,已然是亚盛医药必然面对也必将选择的“天命”。因此,单纯地以中国市场的短期销售表现来对亚盛医药进行价值判断,这种投资逻辑未免显得过于粗糙而短视了。
站在全球化的拐点上
亚盛医药的星辰大海,还是在于以发达国家市场为核心的全球创新药市场,而亚盛医药确实已经走到了一个直面全球化“天命”的关键发展拐点上。2024年6月,亚盛医药宣布了与跨国药企巨头武田的一系列合作安排。具体来说,亚盛医药就第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立克®(奥雷巴替尼)与武田签署了独家选择权协议。一旦选择权被行使,武田将获得中国市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之外开发及商业化奥雷巴替尼的全球权利许可。根据双方协议的条款,亚盛医药将于选择权协议签署后收到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约12亿美元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额外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此外,亚盛医药还将获得年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同时,亚盛医药向武田成功配发总共2430.7万股股份,通过这次增发,武田成为了亚盛医药的第二大股东,公司也收到了武田7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款项。
2024年7月,亚盛医药对外宣布,针对此前与武田就耐立克®(奥雷巴替尼)签署的独家选择权事宜,公司已于7月2日收取选择权付款1亿美元。在短期内高效完成的这一系列合作,是亚盛医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从微观角度来说,这些合作极大地缓解了亚盛医药的短期资金压力。通过和武田的一系列合作,亚盛医药的账面上直接增加了接近13亿人民币的现金,足以从容应对中短期的一系列研发开支。更为重要的在于宏观层面:来自全球头部药企的充分认可,不仅是对亚盛医药先进的研发实力的权威背书,更是华丽开启了亚盛医药的全球化时代。通向全球创新药市场的金色大门,已经向奥雷巴替尼这款重磅药物正式敞开。选择武田作为奥雷巴替尼的全球商业化伙伴,亚盛医药绝 对是走了一步好棋:在全球医药巨头中,武田毫无疑问是最熟悉这个细分市场的药企之一,也是最有希望最大化奥雷巴替尼全球商业化价值的合作者。
因为,武田已经深耕这个细分市场多年,且自己旗下就有全球第一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Ponatinib。但是可惜的是,Ponatinib这款药物的安全性问题非常明显,因为不良事件高发,甚至曾经被FDA要求撤市,后因临床需求恢复上市,但还是被FDA标注“黑框警告”。因为有这样的“硬伤”,Ponatinib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上市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但是年度销售金额从未超过6亿美元。2021年,诺华的变构抑制剂asciminib成功获批上市,这款药物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2年之后的2023年,其销售金额就已经突破4亿美元。这给武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此次选择和亚盛医药合作,可以视为武田将忍痛放弃自家不太给力的Ponatinib,要将奥雷巴替尼打造成可以和诺华的asciminib有效竞争的战略性管线。无论是针对Ponatinib还是asciminib,奥雷巴替尼都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差异化价值。一方面,奥雷巴替尼可谓良好地解决了Ponatinib的安全性短板,多项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Ponatinib常见的心血管毒性、严重肝毒性和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在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患者中都很少出现。另一方面,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奥雷巴替尼在针对经Ponatinib或者asciminib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仍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意味着,奥雷巴替尼有望成为同类竞品Ponatinib和Asciminib治疗失败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方案。可以说,奥雷巴替尼从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两个维度,都体现出了同类药物良好的潜质,如果再叠加武田在该领域积累十多年的商业化体系和资源,奥雷巴替尼成为国产创新药中的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时刻,并不会很遥远:2024年2月,亚盛医药宣布已经获得FDA的许可,允许开展奥雷巴替尼(HQP1351)针对过往接受过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伴有及并无伴有T315I突变)患者的注册3期试验。这项试验是奥雷巴替尼 获美国FDA批准的全球注册3期试验,已经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开始。随着奥雷巴替尼的全球注册临床进度不断推进,武田有望在1~2年内逐步接手奥雷布替尼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注册和商业化进程,而这也意味着将陆续触发后续的高额选择权行使费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后续的高达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可以说,只要奥雷巴替尼这一款药物的全球注册临床试验成功,亚盛医药就彻底“上岸”了。
更多的“奥雷巴替尼”在路上
亚盛医药手中的“王牌”,并不仅仅只有一款奥雷巴替尼,还有多款同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其他重磅管线。在奥雷巴替尼之后,具有备出海预期的管线,是全球第2款、国内 进入临床阶段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APG-2575。Bcl-2抑制剂是近年来在血液瘤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类药物,不管是作为单药使用,还是作为联合用药使用,Bcl-2抑制剂都在逐渐显示出高度差异化的临床价值。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Bcl-2抑制剂是艾伯维与罗氏合作开发的维奈克拉(Venetoclax)。2023年,维奈克拉(Venetoclax)的销售金额已经突破了20亿美元。对于这样一个在血液瘤治疗领域具备高度战略意义和重大商业价值的靶点,全球医药巨头们不可能无动于衷。
作为在安全性上已经显示出相对于维奈克拉(Venetoclax)的显著优势,同时已读出的临床疗效数据也相当优异的APG-2575,目前已经开展4个III期注册临床试验,而且很快将在国内提交第一个NDA申请,距离正式商业化的时刻已经越来越近。如果有朝一日,APG-2575被宣布授权给某个跨国药企,那丝毫不值得奇怪。
唯一的悬念,是花落谁家?是已经深度合作的武田,还是其他有志于在全球血液瘤治疗领域开疆拓土的跨国医药巨头?目前,亚盛医药共有4个在研新药获得16项FDA和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2项FDA快速通道资格以及2项FDA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这些都是亚盛医药全球化版图的基石。除了管线研发维度的全球化进程,在资本运作领域,亚盛医药也已经开始了全球化运作。2024年6月,亚盛医药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议首次公开发售代表公司的普通股的美国存托股份的F-1表格登记声明草案,正式启动美股上市的筹备工作。如果顺利登陆美股,不仅将打通全球最成熟的创新药市场的融资渠道,对于公司的创新药后续在美国市场的授权与推广,也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后记
长期来看,资本市场是去伪存真的验金石。港股18A市场虽然整体低估,行情也不断起起伏伏,但是对于真正具备价值的Biotech企业,这个市场还是具备一定程度的价值发现功能。作为在2024年以来,在港股18A板块中屈指可数的几个股价涨幅为正的公司,亚盛医药稳固构筑于原始创新能力之上的全球市场价值,正在被资本市场逐渐地挖掘与认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推进,亚盛医药必将在全球创新药市场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