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创新药企业的股东减持,是卖出信号吗?

创新药企业的股东减持,是卖出信号吗?

热门推荐: 创业药 药企 股东减持
作者:Mc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2025-01-22
在A股市场,主要股东乃至控股股东的股份减持,可能是大部分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件之一。

       在A股市场,主要股东乃至控股股东的股份减持,可能是大部分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件之一。

       具体到创新药行业,考虑到很多公司尚处于未盈利阶段,对其主要股东的减持行为,市场更是存在一定的成见,动辄口诛笔伐,声讨不已,甚至视其为个股的“卖出信号”。

       如何正面地看待和处理创新药企业的主要股东减持行为,不仅对中小投资者的持股心态和投资结果有显著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创新药产业的投资生态的建设。

       减持并非股价下跌的元凶

       作为中小投资者,之所以忌讳大股东的减持,核心因素还是担心减持带来股价的下跌。

       之所以造成这种忧虑,其底层逻辑是:公司主要股东作为最接近公司的内部人员,可能提前掌握了某种外部所不知悉的信息,更能洞察公司的发展趋势,因此其减持是给市场传递了某种负面的信号。

       但是从大量的实证样本数据来看,股东减持和公司长期的股价走势之间,并未呈现出投资者所预期的强相关性。

       以A股的CXO龙头公司药明康德为例,虽然其股东的频繁减持行为,屡屡被媒体所提及甚至诟病,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股东减持行为对于药明康德股价的影响,远低于大家的想象。

       通过在Choice软件系统中搜索药明康德的历年公告,近年来一共有13条股东减持股份计划的公告,时间跨度从2019年5月直到2023年8月。

一共有13条股东减持股份计划的公告,时间跨度从2019年5月直到2023年8月

       熟悉药明康德近几年股价走势的朋友都知道,从2019年5月到2021年7月,药明康德的股价从每股30元左右开始扶摇直上,一直冲到每股170元左右,走出了一波史诗级的牛市行情。

       上述13份减持公告中,有8份都是发生在这个股价上涨阶段。

       如果按照“主要股东减持必然导致股价下跌”的逻辑,似乎无法解释药明康德这段时间的显著上涨。

       或者说,8份减持公告,并没有能逆转药明康德的上涨趋势。

       事实上,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生物医药投资市场,都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时间跨度长达2年多,这种系统性的宏观行情,不是区区几份减持公告可以改变的。

       可见,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还是包括全球经济政治因素、行业供需因素、国家政策因素、企业基本面因素等等宏观因子,股东的减持与否,作为一个微观因子,最多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但是根本难以左右全局。

       减持往往事出有因

       其实无论是否影响股价,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执行,减持就是每一个股东的天然合法权利,完全无可非议。

       事实上,在很多案例中,创新药企业的主要股东,在做出减持决策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根据本身的财务规划或者资金需求来具体制订减持计划,而不是如同外界想象的那样“提前掌握了某种负面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持有公司多年的投资基金的退出。

       2024年9月25日,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其股东上海檀英投资合伙企业(下称“上海檀英”)及上海檀正投资合伙企业(下称“上海檀正”)拟于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22日,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不超过739.27万股,不超过总股本的0.75%。公开信息显示,上海檀英持有君实生物7.77%的股份。

       根据君实生物的融资记录,上海檀英从2017年1月就开始投资君实生物,距离上述减持时点,差不多要满8年时间了。

       当一家持股时间长达8年的主要股东,出于自身的资金需求,将手中持有的股份减持一小部分(大约10%),这在任何市场都是正常的行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苛责。

       还有一种减持的类型,是股东出于自身的资金需求。

       2025年1月20日,科创板上市药企迪哲医药发布的一则减持公告信息显示:出于偿还个人借款等资金需要,公司创始人张小林博士将在2月20日之后的3个月时间内,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82.7万股。

       根据公开信息,自从迪哲医药创立以来,出于对公司发展的高度信心,其创始人张小林博士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公司,目前已经累计对公司出资约1.2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其个人的借款。

       根据迪哲医药的公告,张小林博士于2024年11月将277.1620万股股票进行了质押,用于个人融资担保。

       客观来说,作为一家创新药公司的创始人,张小林博士已将多年来的积蓄再加上借款都投入到了迪哲医药的发展,且持有公司10%左右的股权。

       可以看出,张小林博士对迪哲医药发展充满信心和决心。

       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张小林博士还在二级市场斥资500万元增持自己公司的股票。

       本次减持,主要原因是出于其偿还借款的需要,这和市场上很多纯套现式的减持相比,又有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迪哲医药目前有两款重磅创新药已经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底顺利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处于销售放量阶段,而且这两款创新药的全球临床和注册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中,现在这个阶段减持,并不一定“划算”。

       因此,这种基于资金特定安排的减持需求,完全是事出有因,和企业本身的发展趋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

       无论是投资基金的退出,还是创始人出于个人资金规划的减持,都是他们作为一个公司的股东,在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这一行为是整个资本市场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完全不用视为某种洪水猛兽。

       反之,如果强求所有投资基金不得退出,或者创始人永远不得减持,看上去好像是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但是实质是在彻底摧毁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

       允许资本市场以合理的方式,给与投身其中的参与者以回报,允许他们在合规的范围内自由处置各自持有的股份,这是吸引各种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最根本的底层逻辑。

       那些不太体面的减持

       当然,也必须承认,这个市场上并不是每一笔减持都那么的体面。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确实有很多公司的减持行为,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乱相呈现。

       首先,就是中小投资者担心的主要股东作为公司内部人的“信息优势”。

       2023年3月,作为上市企业的T公司,宣布旗下某款重磅药物停产。

       在该消息宣布之前的1个多月时间内,T公司的多家投资机构股东集中减持,累计减持股份高达数千万股。

       这被市场称为“聪明资金先走一步”。

       虽然外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两起事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用“巧合”来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恐怕很多人都不太信服。

       此外,还有一类减持,完全不顾中小投资者的死活,也颇为值得商榷。

       2024年3月,某上市创新药公司S公司,发布一则公告。

       公告内容显示,S公司创始人所持有的156万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78%,在2024年3月7日被强制出售。

       此次股份的强制出售,是由于S公司创始人将股份质押给了外部金融机构,但是在股价下跌并接到保证金补缴要求后,该创始人未能及时满足补缴要求,进而触发强制出售机制。

       很快,S公司又宣布,公司另一位执行董事所拥有的664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7.58%),目前也正处于质押状态,向其提供质押服务的金融机构已经知会:倘未能提供令其满意的还款计划,这笔664万股的被质押股份,也将被将强制出售。

       两位主要股东的股份通过质押的方式曲线减持,在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负面信息冲击下,S公司的股价一泻千里,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也许,以上两位S公司主要股东的减持动作,从法律角度而言并无过错,但是这种泥石流式的减持方式,无论是给公司声誉,还是公司其他股东的切身利益,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风物长宜放眼量

       长期以来,对于资本市场的减持行为,相关的监管规则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

       2024年5月,为了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5 号——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充分体现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这已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合规的股份减持,是政策所完全允许和支持的。

       归根结底,评估一个创新药企业的长期走向,还是应该从其核心价值层面出发,风物长宜放眼量,无须过多纠结于短期的偶然性因素。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