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下2025年最火的电影,我说是《哪吒2》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不同职业的人看到同电影剧情都会有共情发生,会以自己行业的标准来看待剧情及剧中人物命运,同时不会反思自己。同样做为制药行业中从事质量管理人的我,开始把自己的处境与剧中人身上套。
我发现,现在的自己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哪吒2》中的反派人物申公豹(后期洗白),某些地方非常像:我们同样是草根出身,同样业内没有后台,靠的是上学(修练)而得到工作机会。因当时对QA工作理解不深,只会按步就班地工作,埋头干活,因工作在车间也得罪了不少生产线上的班组长。因为有时候判定中间产品的合格、清场不合格等,会触及到他们生产上的利益,导致班产量不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奖金,所以有一段时间挺不受车间待见的。当时处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底层,申公豹和我在药企生产现场QA都是一样,专门干着最底层的累活,有时还不被别人理解,从而内心产生失落和自我否定。
幸运的是我坚持过来了,经过十几年的沉淀(现在还在基层沉淀,并且大概率就这样一直沉淀下去了),现在看来,我才真正理解了QA管理的真正意义。其实QA与车间人员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再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大家都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只不工作职责不同而已,我们QA不应把自己定成反派。申公豹的反派是导演定位的,QA的反派是谁给定义的?是公司文化?监管对象?工作职责?还是自己?
其实大多数说质量部门是生产或者其他部门对立面,感觉QA工作不好做的,基本是公司文化或者部门文化把QA自己的立场放在了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正常QA虽然是监管部门、但应该是和被监管部门的合作关系,互相督促,互相成长、互相成就才对。
想想当年我们同一批招收入厂的人,刚开始都不知天高地厚,都想着干一翻大事业。每个刚入职的人都像"小哪吒",不知道深浅,工作起来横冲直撞,闯了不少祸,也经历了大起在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和社会毒打以后,大部分人都成了"敖光",选择妥协与躺平,开始按部就班地工作。部门领导可以说是"仙翁",当时高高在上,自己遥不可及,随着自己在行业里不断学习成长,慢慢在工作上有了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开始质疑"仙翁"也就是质量体系的科学性,感觉质量体系有待提升。再过几年慢慢的变成理解"仙翁",有一部分同龄人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仙翁"。而我却很不幸,还在"修练"中。
有时候想到以后如果不干药品QA了,可以干些什么?如果还想做质量的话,是不是可以去其它行业做质量管理。质量体系其实都差不多,我们也曾培训过"丰某田"的质量体系课件,只不过不同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而且个人理解就平均水平来说药品的质量管理水平是要比这些行业的要高的。同时,跨行业发展也是一个方向,比如从制药QA转向医疗器械或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不同行业的QA技能有共通之处,但需要学习特定的法规和标准。
反复思考后,我决定不跨行业做质量,当前的打算就是在制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换行业。有时候也想或许换个单位可以得到晋升,QA的晋升路径可能包括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技术路线可能涉及成为资深QA专家、质量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管理路线则可能晋升为QA经理、质量总监,甚至高层管理职位。
现在想想,当管理层还是算了吧,要是想当好管理人,前几年的机会就抓住了,但是机会来了,由于年轻经验不足,犯错误被迫回到基层。第二考虑到当前单位发展平稳,还有一原因就是现在的工作节奏能够更好的平衡家庭事务,因为自己没有当成更高的领导,反而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也是一件挺欣慰的事。并准备在未来几年里,不管职务有无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一定要先得到提升。接下来就是要保持持续学习,尤其是在法规更新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软技能如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也要注重提升。质量QA的出路远不止于"监督员"或"文档管理员",其职业天花板取决于技术深度、管理广度和行业前瞻性。成不了管理者那就努力成为知识型人才,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如无菌制剂质量管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等。争取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