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质量管理,有许多质量管理人员都会觉得质量管理很累,甚至于有许多刚担任质量管理不久的领导,每每谈及质量管理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就是——累!处理不完的质量问题和市场反馈还要迎接随时到来的飞检,整天提心吊胆的。质量管理者所说的这个“累”并非仅仅是工作强度大,工作多的干不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疲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灵上的疲惫?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把重点搞错了。当你手里只有锤子的时候,眼里必然看到的都是钉子。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是围着问题打转,那么你就会陷入死胡同无法自拔。
产品质量代表着企业的对外形象,质量人守的是底线,相信任何人都不想买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从一个消费者角度来说,质量意识是我们的 “保护盾”,我们每天都在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在市场上购买产品时,若自己没有质量意识,不关注药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主要成分、规格、外观等信息,就可能购买到不符合要求的药品,从而影响使用者的健康。所以对于购买自己所需产品的时候,我们还是很注重产品质量的。所以作为制药人,我们所生产的药品质量更应保证,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所有人都是产品质量的守护者,不光仅限于生产相关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全员都应参与质量管理。
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中侧重生产过程,对其他过程疏于管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多,间接导致市场难以拓宽,口碑差。这是不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致,要保证产品质量,需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有时候一些间接因素也会导出产品质量出问题。
我这正好有一个例子,偏偏就有把质量工作不放心上的领导。最近刚经历飞检,检查时长4天,检查结束,质量部针对检查组提出缺陷项,发出整改报告,作为质量部负责整改追踪进度的我整理了一份表格,主要就是整改报告的内容,缺陷项描述、原因分析、风险评估、整改措施、预防措施等,在我将纠正与预防措施发到缺陷项发生部门,并告知要按时完成。大部分都很配合,到了动力部,有一个关于公共系统的缺陷项(直接接触产品的工艺气体的验证相关问题)的下发这个整改,部门领导的反馈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部门领导认为这个整改不应是他们写的东西,是质量部的事情,且这个部门领导很不高兴,说到以前QA负责这块的同事只是来口头调查,他们部门从来没写过这些东西,反而说是我把我自己的工作交给他们干了的意思,我就解释啊,表也是调查的一种形式,以前是口头现在是纸质形式,你们的调查是作为最终整改材料上交的,最终整改报告还是我质量部完成汇总上报。结果交涉中领导情绪不稳定大声喊出来了,当我发现无法交流时,就主动出来了。
思想转变:质量管理的真正突破
所以说提升质量意识,才是整改工作的真正意义。上文的领导即使硬逼着他们整改了,心里还是不明白后面该怎么做。在参与整改过程中,整改完成并不意味着缺陷不会再次发生。确实针对质量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问题还是没有减少,甚至以新的形式出现。其实获取阶段性成果很容易,只要制定流程、规则和奖惩机制,就能让员工正确做事,但这并非我们追求的。
员工思想和认知的转变,才是更具价值的结果。思想指导行动,这能改变工作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质量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比如跨部门沟通问题,当双方认知不同时,就容易产生矛盾。但当大家转变思维,就能顺畅沟通。
相关辅助部门确实没有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药品质量与他部门无关,甚至将责任归咎于底层员工,把底层员工通过换人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单纯期望员工靠执行力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失职,我们应更关注过程,通过改变管理者的认知,影响团队,进而推动工作良性发展。
就像种地,若土壤本身缺乏肥力,即便努力浇水施肥,也难以收获好成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直在同样的模式里打转,因为人没变、方法没变,结果自然难有改变。而改变认知,核心在于教育,与普通培训不同,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正向引导,改变人的认知和理念,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预防是正确行动的开始,预防能让我们提前预演问题,做好准备,避免犯错或走弯路。要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必须引入预防思维,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