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马上开始了,我们单位里的2024届毕业生正在忙着自己的实习总结,公司规定毕业生入职后要在基层实习一年,实习总结要写自己这一年的基层锻炼收获和自己对制药行业及对本企业的见解。同时总结也是自己岗位选择及公司分配岗位的重要依据,单位会考虑个人意向和专业特点来安排岗位。
在包装车间实习,要求做我所写,写我所做,一切都要记下来,任何工序都有合格标准评判,有一次实习员工小W发现某盒药品缺少说明书,他立刻上报了这个异常,组长知道后马上叫停了包装操作,这个看似微小的疏漏触发了整个批次的紧急追溯。流水线上每个工位其实都是质量守门员,而实习生的角色恰似精密钟表里的校准砝码,用新鲜视角帮助系统维持动态平衡。
质量保证部(QA)的实习则是另一种思维训练。跟着审计员核对批生产记录时,带教老师会突然抽出某页文件问:“第3栏的某质量数据为什么用黑色墨水笔修改了?”咱单位规定书写原始记录必须用蓝色笔迹。这种对"可追溯性"延伸到了每个环节,就像中药房师傅至今坚持手写处方笺,墨迹里沉淀的是数字系统无法替代的责任重量。
化验室实习则会告诉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药典操作,三个月的实习你会懂得,那些印着CNAS标识的检测报告单,本质上是用误差构筑的信任契约。检测某片含量时,色谱仪屏幕跳动的峰形曲线如固定音乐节拍器,如果没出现规定节拍,则仪器会报出相似度不达标。当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比值精确吻合于药典标准时,那种数学之美带来的震颤,远比任何理论课上的公式推导更令人着迷。离开时回望更衣室墙上那句"每一粒药片都是承诺"的标语,会让你觉得你自己的担子其实很重。
当然能否按期转正,共有“四张票”决定,每一张都是所在实习部门的“意见票”因为制药毕业生实习一年中要在不同部门轮岗四次,三个月换一次部门,基本上生产、质量、检验加其它(视专业不同有所侧重,注册、研发、设备、财务等)部门。四个部门的打分的平均分作为你的最终分,当然若你在某一部门工作的很好,得到领导认可,双方互相有意,那该部门可以先行“下手”同时你也有意向留下,你就有可能提前锁定你的转正定岗部门,就是说你确定可以按期转正了。第二若没有意向部门的话,那就按评分高低排位,再根据各部门的需求人数数量再从上往下选,排在最后的肯定就是机会最小的,最后有可能不能及时安排了岗位,还要持续“实习生涯”。最残酷的就是下一届毕业生还要来,如果你一直安排不了,个人自尊心也会受挫。总之就是在本单位前途会打上不小的问号。
现在我们单位一线制药技术工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新老员工年龄差基本上都处于20岁的差距,公司也是连年招聘,但就是形不成各年龄段的员工梯队建设,等到十年以后,当前这一批老员工进入集体退休潮,新员工数量根本不足以满足,现在车间关于人员基本情况反馈最多的就是,新人基本上留不住,留住的培养不起来,工作不积极,没活力,对工作不上心。尤其一线操作招聘量确实是很大,但招的快人员走的也很快,大专院校来的年轻人都不想做,甚至还没等到一年就走了。根本等不到定岗。有时候公司有点打肿脸充胖子,本来岗位空缺不多,非要招收许多实习生,现在车间一线工艺技术员最大的也都是90后,定员也就那么多人,新招的制药本科/硕士生,实习期过后就要定岗位,而岗位只有那么多,这就导致没处安置,被迫还要廷长实习期。
咱也并不是说,被公司招聘定岗后,自己就会一直在这个地方干下去,实习期后就会马上转为正式员人,当然也要看你是不是具备相应的岗位要求,还有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大家都喜欢被奖励,不喜欢接受惩罚,廷长试用期对一个实习生的打击真的不亚于现金考核。因为职场给你试错的机会已经没有那么多了。也错再错一次自己就没机会了。
产生这种实习转正安排不下去情况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有两种,第一单位没有那么多的职位空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毕业季招聘许多人,远大于实际需求量,想着优中选优,实习到期后不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持续一线实习,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动离职。
第二个原因就是自己本人能力不够,以为进入公司,一切会按照实习流程来,到期自动转正,离开一线,在一线实习也是得过且过,其实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上面领导掌握,因此廷转正也是意料之中。
站在职业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对于自己的定位是要自己去解题,尽快学习岗位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可以总结自己这段实习时间对于工作方面的个人独道见解。职场不是单选题,而是应用题,解题过程往往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