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了《关于加强药品受托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这一公告的正式发布,不仅让仿制药行业震动,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虽然类似的内部征求意见稿早在9月已流传,但由于其未经过正式发布,影响较为有限。
然而,这一新规明确出台的限制措施,特别是对药品批文转让的严格规定,意图彻底切断仿制药批文交易的通道,给依赖这一模式运作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严格监管政策:打击行业乱象
此次发布的新规意在整顿仿制药行业中的一系列乱象,重点措施包括禁止三年内批文连续转让,严格查处多个持有人将同一药品委托同一生产企业的行为,并加强对药品共线生产的风险管理。
对于长期未生产的旧品种,监管机构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同时,新规还明确提出,要限制临床价值低、同质化严重的药品委托生产,且要求实施双留样稳定性试验,禁止受托企业自行进行稳定性研究。种种措施表明,监管的目的是削减行业中的不规范行为,清理B证市场中的非法交易和滥用现象。
B证市场的乱象与CRO模式的隐忧
近年来,国内药学合同研究组织(CRO)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许多仿制药企业通过B证注册并迅速进入市场。这些企业通过为药品研发提供全程服务,借助外包生产满足产能需求。然而,这一模式也暴露出了众多问题,尤其是在药品质量管理和责任划分上,缺乏有效监管的B证公司往往忽视质量控制。
公告发布后,CDE显然意图终结这一行业模式,对这些企业的生产链条进行更为严密的监管。此前,部分B证企业通过多家公司垄断原料药供应,借高价扰乱市场秩序,最终影响药品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MAH制度的变形:从创新鼓励到利益谋取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最初被设计为鼓励创新和提升研发能力的手段,然而在一些企业的操作下,这一制度被利用为谋取短期利益的工具。一些企业通过设立空壳公司,外包生产责任,降低成本,甚至以此为幌子逃避对产品质量的监管。
这种现象使得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变得松散,甚至形成了责任的层层外包。虽然监管部门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强化了对B证企业的要求,但一些企业依然选择以低成本聘请不具备经验的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风险。
行业转型的冲击与深远影响
新规的发布直接切断了药品批文交易与委托生产的便捷通道,对依赖这一模式生存的企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短期内,许多仿制药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将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强化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并促使企业在合规的框架下进行创新和提升。业内专家指出,政策的背后正是对药品质量的重视,最终有望促进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
质量问题的根源与未来展望
虽然短期内行业会经历阵痛,但新规的出台为仿制药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加强对药品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并提升持有人的责任意识,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未来,企业将需要在质量控制与创新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而这不仅能提升国内仿制药的国际竞争力,还能确保公众享有更安全、更高效的药品。
小结
总之,仿制药行业的困境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积累的市场乱象集中爆发的结果。新规的发布正是行业深层次整治的开始。虽然短期内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企业坚持合规经营,注重产品质量管理,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