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生物与Gavi 2.24亿美元预付款纠纷:一场疫苗豪赌的代价与突围
2025年3月24日,中国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三叶草生物(股票代码:02197.HK)发布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三叶草中国香港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书面通知,单方面终止双方于2021年签订的新冠疫苗预购协议,并要求退还2.24亿美元预付款。对此,三叶草生物拒绝退款请求,认为该要求缺乏依据,并将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2021.12 签署COVAX协议 → 2023.06 WHO认证延误 → 2024.11 WHO除名 → 2025.03 Gavi终止通知
交付僵局:1200万剂背后的"罗生门"
根据协议条款,三叶草生物原计划通过Gavi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向全球提供最多4.14亿剂重组蛋白新冠疫苗SCB-2019,其中首批6400万剂的预付款项已于2022年9月到账。
然而Gavi声称,截至2025年仅收到约1200万剂疫苗,履约率不足7%,构成协议终止的核心依据。
三叶草生物指控Gavi未能在合同约定的180天内(截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WHO预认证技术文件移交,导致生产审批延误达189天。根据协议附件7.2条,此类延误本应触发'不可抗力补偿机制',但Gavi援引第9.5条主张'需求方有权调整交付计划'。且协议中存在“需求方最大努力义务”条款,主张退款要求缺乏法律基础。
目前双方仍处于60天协商期,尚未进入正式仲裁程序,但行业判例显示此类纠纷最终可能通过支付部分终止费达成和解——2024年Moderna与加拿大政府的类似争议即以采购方支付合同价款的58%告终。
【"最大努力义务"争议焦点】
Gavi主张:条款仅要求其"合理努力"推动认证
三叶草抗辩:根据中国香港《合约法》第13条,采购方需尽"一切合理手段"
现金流警报:当16亿退款撞上负收入困局
这场纠纷将三叶草生物推入严峻的财务困境。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8.3亿元人民币(约合1.14亿美元),而流动负债高达20.73亿元,若被迫退还16亿元人民币(2.24亿美元),其现金覆盖率将从40%骤降至-9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危机暴露了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战略风险:自2021年上市至2024年上半年,三叶草累计亏损87亿元,其中2022年为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暂停了3个肿瘤项目的研发投入,导致产品管线严重失衡。尽管公司于2023年转向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研发,但其首 款商业化产品四价流感疫苗因市场退货导致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负值,凸显转型期的青黄不接。
行业变局:全球疫苗采购机制的重构
Gavi的索赔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后疫情时代疫苗采购逻辑转型的缩影。根据WHO数据,2024年全球新冠疫苗采购量同比暴跌67%,Gavi 2025-2030年战略预算中新冠项目占比从32%压缩至7%,疟疾与结核病疫苗成为新重点。采购模式也从“应急储备”转向“按需订购”,合同条款复杂性显著增加。这种转变对曾依赖政府订单的疫苗企业构成双重打击:既面临存量订单的履约风险,又需适应新技术管线的商业化验证周期。此前Novavax因类似纠纷向Gavi退还4亿美元预付款的案例,已为行业敲响警钟。
技术救赎:RSV疫苗的突围尝试
尽管深陷纠纷,三叶草生物仍试图通过技术突破扭转困局。2025年3月24日,公司宣布其RSV候选疫苗SCB-1019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并启动针对老年群体的重复接种研究。该疫苗基于独有的Trimer-Tag蛋白质三聚体化平台,早期数据显示其未使用佐剂即可产生与GSK明星产品AREXVY相当的免疫原性,且在联合预防人偏肺病毒(hMPV)和副流感病毒(PIV3)方面具备潜在差异化优势。若2025年后续临床试验顺利,或可吸引跨国药企授权合作,缓解资金压力。不过当前RSV疫苗市场竞争激烈,GSK、辉瑞等巨头已占据先发优势,三叶草能否突围仍存变数。
结语:烧钱速率与价值验证的赛跑
三叶草生物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周期转换的微观映射。当资本热潮退却、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结束,企业必须在技术前瞻性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重建平衡。短期来看,该公司需通过资产处置(如冷链物流售后回租)和技术授权获取现金流;中长期则取决于RSV疫苗的临床价值验证及新兴市场采购意愿的回升。
这场危机恰似中国创新药企的成人礼——当政策红利消退、全球订单波动成为常态,真正的竞争力将回归到:能否用经得起推敲的临床数据,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撕开一道技术缺口。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