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尽管最终药品未被直接列入征税清单,但医用耗材、医疗设备零部件等关键产品的关税叠加效应,以及制药产业链上游原料的间接波及,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漫长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健康权被牺牲的代价。
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震荡首先体现在成本端的剧烈波动。虽然成品药暂时逃过直接加税,但制药所需的有机化学品、玻璃器皿、活性药物成分(API)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成本正在显著上升。据相关分析,美国制药行业的进口成本风险大幅增加,这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压力。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也指出,美国的关税措施将严重影响全球医药产业的生产经营、研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远比成本冲击更具破坏性。制药行业的全球化布局历经数十年形成,其复杂程度堪比精密钟表,打个比方,一家德国企业的胰岛素生产线可能需要来自中国的玻璃瓶、印度的橡胶塞、美国的灌装设备。重建这样一条跨国链条至少需要3-5年,而关税政策的突然实施就像在运转中的机芯里撒入砂砾。企业被迫在维持现有供应链与转移产能之间艰难抉择,但新建工厂不仅需要数十亿美元投资,更伴随着技术转移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这种两难境地直接导致行业研发投入缩减。
仿制药行业在这场风暴中首当其冲。占美国处方药市场90%份额的仿制药本就利润微薄,关税冲击下,多家企业已濒临生存红线。布鲁金斯学会的追踪数据显示,全美已有多种注射类药物(包括化疗药)因成本倒挂暂停生产。讽刺的是,这场危机最先波及的恰恰是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覆盖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完全依赖仿制药维持治疗。政策制定者宣称的"保护本土制造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演变成一场对弱势群体的医疗资源剥夺。
美国政府将药品排除在关税框架外的"善意",在产业链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中国输美的医疗设备零部件被征收高额关税,而美国GE医疗等企业正是依赖这些"中国制造"完成核磁共振仪的最后组装。政策公布当日,GE医疗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这种"拆解式征税"暴露出根本性矛盾: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制造业版图,却因产业链的深度全球化陷入自缚手脚的困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单边主义措施正在瓦解国际社会在新冠大流行后艰难建立的健康公平共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非洲国家60%的医用敷料、南美国家45%的一次性输液器依赖中国供应,关税导致的供应中断已使肯尼亚基层诊所的外科纱布价格上涨。当发展中国家的产房因缺乏止血纱布不得不重复使用医疗材料时,所谓"对等关税"实质上成为了生命权的等差刻度。
过去三十年,全球健康事业依托WTO《药品关税豁免协议》实现跨越式发展--贫困国家的艾滋病药物可获得性大幅提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通过免税通道为大量儿童接种救命疫苗。然而美国的单边行动犹如投向多边机制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演变为系统性危机。日内瓦的贸易谈判代表透露,已有多个国家考虑对医疗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这种"以邻为壑"的连锁反应一旦成型,全球医药贸易体系可能会倒退。
面对生存危机,医药行业的自救行动在夹缝中艰难展开。跨国药企的供应链重组计划铺满各大洲的地图:礼来公司在波兰增设活性药物成分工厂,赛诺菲将医用导管生产线迁至越南,但这些投资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形成有效产能。更现实的策略是游说博弈--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AdvaMed)联合强生、美敦力等企业组成游说联盟,试图在国会推动《关键医疗产品豁免法案》。与此同时,区域性保护主义也在抬头:欧盟通过"医药主权"计划提供巨额补贴吸引原料药生产回流,中国则加速推进高端CT机、质子治疗仪的国产替代。这些举措短期内或许能缓解供应链焦虑,却与医药行业依赖规模效应、全球分工的本质规律背道而驰。
世界卫生组织与WTO正酝酿推出"医药贸易绿色通道",计划将基本药物及其原料纳入永久免税清单,该提案有望成为2025年G20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但分析人士指出,这类机制的有效性仍取决于美国的妥协意愿。日内瓦国际与发展研究所的模拟预测显示,若关税争端持续至2026年,全球药品短缺种类将大幅增加,中低收入国家将有大量人口面临断药风险。
过去,全球接种天花疫苗让所有国家都受益,艾滋病药物专利池的改革也挽救了无数生命。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仍然笼罩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对制药瓶和注射器征收的每一分关税,最终都可能成为病历本上无法承受的重负。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