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唐纳德·约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和他的关税大棒。这次关税风暴无差别影响了全球各行各业,制药企业也难逃一劫。中国作为其大棒挥向的重点国家,截至4月10日,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飙升至125%。
另据白宫4月10日发布的一项行政命令,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现已达到145%。
对此,国家提出了强硬反制。4月11日下午,中国宣布对美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在医药领域,从国别来看,多年来美国一直位居我国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同时,美国也是我国医药产品第一大进口市场。在目前关税风暴下,国内药企哪些会受到冲击,哪些又暗藏转机?海外制药巨头又做出了哪些表态?
原料药或首当其冲,创新药成“避风港”
在这次关税大战中,受伤最重的当属中国的原料药中间体出口商。
原料药是制造药品必须用到的活性成分。中国是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供应大国。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1079.64亿美元的医药产品出口中,西药类产品出口为539.56亿美元,占比近一半。其中,西药原料占西药类出口总额的近8成,为429.9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原料药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为了绕开关税,中国企业曾尝试“曲线救国”的办法:把货物先运到泰国、印度这些原本零关税的地方,简单加工一下再转口美国。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发动的新一轮加税政策,将泰国出口美国商品关税升至36%,越南达46%,可以看出,特朗普对中国出口商品展开的是一场“阻击战”。未来靠转移生产地、曲线出口的策略,恐难行得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与中国原料药厂商同样焦虑的,还有美国医药采购商巨头们。根据行业组织BIO最近的一项调查,美国近90%的仿制药高度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API(活性药物成分)和成品药来自印度,而印度制造仿制药所需的KSM(关键起始原料)和API大部分来自中国。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约95%的布洛芬、91%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70%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及40%以上的青霉素和肝素原料药,均依赖中国。关税战可能导致美国原料药供应短缺,影响本土药品生产。
分析师预计,如果对来自中国的API征收10%的关税,仿制药企业的利润将下跌2%-3%。原研创新药更不必说。另一边,对创新药企来说,受关税消息影响,4月9日生物医药股集体大跌。其中,再鼎医药、百济神州跌超9%;君实生物、药明生物、复宏汉霖跌超6%,金斯瑞生物科技、康方生物皆下挫。
但很快受国内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资金大幅抄底影响,资本市场触底反弹,港股创新药指数盘中拉升近10个百分点,部分创新药企股价逆势上涨。在这部分逆风飞翔的创新药企中,沉寂已久的荣昌生物在列。
4月9日,荣昌生物股价涨幅达8.7%,以44元/股收盘。荣昌生物的逆势上涨缘于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的惊艳III期结果。泰它西普是荣昌生物自研的一款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创新药,已获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两项适应症。
在4月8日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上,泰它西普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III期研究结果以“最新突破性研究”口头报告惊艳亮相。研究结果显示,泰它西普的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评分(MG-ADL)应答率数据较高,有望成为该疾病领域的实力竞争者。
股价逆势上涨的还有康方生物,虽然2024年公司业绩表现平平,但资本市场却展现出极大热情,财报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达到17.96%。康方生物的股价突破与双抗产品依沃西有关,该药去年曾头对头打败药王K药,随着依沃西即将开启商业化,以及后续重磅临床进展,市场愿意为其长期价值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多家药企开启了股份回购计划,包括歌礼制药、和铂医药、德琪医药等,彰显了企业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这些药企也成了股价逆势上涨的一份子。另外,还有中央汇金、中国国新、中国诚通等国家队高调下场托举,成为市场信心支撑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向上发展的趋势或难以简单地被关税战所撼动。
跨国药企接连官宣,在美建厂供应链重构能梦想成真吗?
自特朗普上台之后,一直在向制药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各大药企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大量药品短缺,这是美国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它缺的不是先进的创新药,而是基础的抗生素、化疗药等。
面对关税威胁,跨国大药企一方面通过行业组织PhRMA联合游说,强调关税将直接违背美国政府降低药价、提升国民健康的政策目标。
另一方面,不得不启动应急计划。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同时旨在借助《减税与就业法案》的税收优惠(企业税率从35%降至21%)降低本土生产成本,礼来于2025年2月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座生产基地,其中3家聚焦小分子原料药(如减肥药替尔泊肽),1家生产注射剂,总承诺投资超500亿美元。
●诺和诺德宣布追加41亿美元扩建北卡罗来纳州工厂,以增加其重磅减肥药Wegovy、糖尿病治疗药物Ozempic的生产供应。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的制药和医疗技术业务上投资超过550亿美元。与前四年相比,投资增加了25%。
●默沙东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开设了一家价值约10亿美元的新制药工厂,并计划到2028年在美投资80亿美元。
●辉瑞则计划将部分欧洲生产基地转移至美国现有工厂,利用其13家本土工厂的产能弹性规避关税风险。
●诺华于4月10日宣布,计划在5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230亿美元,以确保诺华为美国患者提供的所有关键药物都将在美国生产。
但供应链重构谈何容易?一方面据行业测算,在美国新建一座符合FDA标准的生物药工厂需耗时5-10年,成本高达20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制药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发展到现在,技术工人、工程师都有很大缺口。对此,欧洲制药联盟EFPIA所曾警告,关税可能加速产业外流而非回流。
行业形势始终严峻中国药企如何破局?
就在关税战愈演愈烈的同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又波及到医药学术界。
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NSCEB)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和行动计划,称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以应对来自中国的生物技术挑战。NSCEB是美国重要立法部门的咨询机构,于2022年由美国国会授权成立,其成员来自两党、参众两院以及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专家。此次在这份长达215页的报告中,列出了六大行动核心:
1.在国家层面优先发展生物技术;
2. 动员私营部门扩大美国产品的规模;
3. 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技术在国防领域的优势;
4. 创新超越战略竞争对手;
5. 建设未来的生物技术劳动力;
6. 动员盟友和伙伴的集体力量。并呼吁美国政府每年至少投入150亿美元到生命科学领域。
而在本月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些平台拥有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是全球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的数据库。从最初的安全法案、到数据断供,再到关税威胁,在美中科技对抗升级背景下,美国对华医药产业的针对性措施并不会停止,行业形势将始终严峻。
而且目前中国真正完全的源头创新、发现新靶点、新治疗机制的药很少,在这种背景下,基础研究、临床设计、生产工艺的技术革新或成为中国药企破局关键。在出海这条主线上,企业应以多元化的出海布局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除美国外,可以借着“一带一路”的框架,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渗透。
在这些地区,一些中国药企已为我们打了个样。最终这场关税战的结果,将取决于各国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而对于中国药企来说,无论风向如何,坚持创新和临床价值,打造稳定的商业化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才是终极护城河。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