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乐之 GLP-1赛道风云:辉瑞折戟,礼来领跑,中国药企如何突围?

GLP-1赛道风云:辉瑞折戟,礼来领跑,中国药企如何突围?

热门推荐: GLP-1 辉瑞 礼来 中国药企
作者:乐之  来源:CPHI制药在线
  2025-04-23
在口服降糖/减重药物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小分子GLP-1能否突破多肽类药物的产能与成本桎梏?

小分子GLP-1药物研发

       2025年4月,辉瑞宣布终止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Danuglipron的研发,其第二款同类药物因安全性问题黯然退场。这一决策不仅凸显了小分子GLP-1开发的临床风险,也折射出该赛道的激烈竞争:礼来凭借Orforglipron的12项三期临床领跑全球,国内恒瑞、诚益等企业则通过授权合作加速国际化。在口服降糖/减重药物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小分子GLP-1能否突破多肽类药物的产能与成本桎梏?

       辉瑞“双败”背后:安全性难题与赛道的残酷性

       在小分子GLP-1赛道的激烈角逐中,辉瑞的经历堪称一场“滑铁卢”。辉瑞曾布局两款小分子GLP-1药物,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然而,这两款药物的研发进程接连受挫,最终均以终止开发告终。

       先看Lotiglipron,在临床研究阶段,受试者服药后出现肝酶升高的情况,这一肝脏安全隐患直接导致辉瑞在2023年6月宣布放弃该药物的开发。肝酶升高通常意味着肝脏细胞受损,这一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使得Lotiglipron无法继续推进研发,即便辉瑞对其寄予厚望,也只能无奈止损。

       再看Danuglipron,这款药物同样命运多舛。2023年底,辉瑞因临床试验中患者耐受度不佳,终止了每日两次服用的Danuglipron片剂开发。当时每日两次剂型的Danuglipron在约1400人参与的中期研究中,出现了高比例的恶心和呕吐,导致大量患者退出试验,这严重影响了药物的临床潜力。此后,辉瑞将希望寄托于每日一次剂型的Danuglipron,然而,2025年4月14日,辉瑞宣布终止开发每日一次小分子受体激动剂Danuglipron。尽管此次急性新剂量优化研究达到了PK关键终点,表现出有竞争力的疗效和耐受性特点,且肝酶升高的概率与同类药物相当,但仅仅1例患者经历的严重肝损伤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停药后该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辉瑞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终止开发。

       这两款药物的失败,深刻揭示了小分子药物开发的高风险性。在GLP-1靶点已被验证的情况下,安全性问题依然可能成为药物研发“最后一公里”的致命短板。与多肽类药物通常起源于内源性物质,安全性相对可控不同,小分子药物通常从头设计,在人体内容易产生何种反应存在更多不确定性。这使得小分子药物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辉瑞作为制药行业的巨头,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资源,但其在小分子GLP-1赛道的接连失利,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后来者而言,辉瑞的挫败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如何在追求药物疗效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将是在这条赛道竞争中需要攻克的核心命题。

       礼来Orforglipron:12项三期临床“碾压式”领跑

       在辉瑞折戟小分子GLP-1赛道之际,礼来的Orforglipron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以强劲的研发势头在该赛道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碾压式”的领跑姿态。

       礼来的Orforglipron是一种每日一次的口服、非肽类GLP-1受体小分子激动剂。目前,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着12项三期临床试验,其布局之广泛、推进之迅速,令人瞩目。这些临床试验覆盖了多个重要的适应症领域,包括糖尿病、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等。

       在糖尿病领域,Orforglipron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展开研究。例如,在针对成人2型糖尿病且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中开展的研究(ACHIEVE-1),旨在评估Orforglipron对血糖控制的效果。在使用甘精胰岛素单用或联合二甲 双胍和/或SGLT-2抑制剂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成人受试者中,也开展了相关试验(ACHIEVE-5)。此外,还将Orforglipron与其他已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进行对比,如与司美格鲁肽对比(ACHIEVE-3),与达格列净对比(ACHIEVE-2),以明确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和地位。

       在肥胖症方面,Orforglipron同样积极布局。其开展的国际多中心(含中国)3期临床研究(ATTAIN-1研究),旨在评估每日一次口服Orforglipron胶囊与安慰剂相比,在肥胖或超重伴体重相关合并症的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研究,礼来试图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

       心血管疾病是GLP-1药物潜在的重要治疗领域,Orforglipron也有所涉及。在针对2型糖尿病且伴有肥胖或超重、心血管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开展了与甘精胰岛素对比的研究(ACHIEVE-4),主要观察指标为首次发生任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4)的时间。这一研究对于探索GLP-1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与多肽类GLP-1药物相比,Orforglipron的小分子属性赋予了它在生产方面的显著优势。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复杂的生物发酵技术和繁琐的蛋白质纯化工艺,生产成本高昂,且产能受到限制。例如,诺和诺德和礼来作为GLP-1药物的头部企业,一直深受生产和供应限制的困扰。为了解决GLP-1药物的供应问题,诺和诺德不惜重金收购生产工厂同时自建场地来提高造血能力。而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规模制备,生产工艺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大幅提高药企的产能供应能力。这一优势使得Orforglipron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一定的成本竞争力,有望缓解当前GLP-1药物的产能瓶颈问题。

       若Orforglipron在这些三期临床试验中能够持续获得积极的数据,成功上市,其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目前,GLP-1药物市场主要由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占据主导地位。Orforglipron的上市,将打破这种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也将促使其他药企加快在小分子GLP-1赛道的研发进程,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其成功上市也将为礼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进一步巩固礼来在GLP-1药物领域的地位,使礼来在与诺和诺德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药企“授权潮”:恒瑞、诚益、翰森的全球化路径

       在小分子GLP-1赛道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药企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积极通过授权合作的方式快速切入,开启了“借船出海”的全球化征程。

       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小分子GLP-1领域的布局备受关注。2024年5月16日,恒瑞医药公告称,将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这三款药物针对糖尿病、肥胖及其它代谢性疾病,其中HRS-7535是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RS9531为多肽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注液和口服产品,HRS-4729属于下一代肠促胰岛素产品。根据协议,美国Hercules公司将向恒瑞医药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总计1.1亿美元,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及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低个位数至低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此外,恒瑞医药还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恒瑞医药带来了资金支持,还有望借助Hercules公司的资源和渠道,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进程。

       诚益生物同样在小分子GLP-1赛道取得了重要突破。2023年11月9日,诚益生物与阿斯利康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将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ECC5004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予后者。ECC5004是一款每日一次、低剂量的小分子GLP-1RA,目前正在美国进行针对健康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根据协议,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还有资格获得高达18.25亿美元的未来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阿斯利康在全球医药市场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诚益生物与阿斯利康的合作,能够借助对方的优势,加快ECC5004的研发进度,使其更快地推向国际市场,造福全球患者。

       翰森制药也在小分子GLP-1领域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2024年12月18日,翰森制药与默沙东共同宣布,双方就一种在研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签署合作协议。翰森制药授予默沙东开发、生产和商业化HS-10535的全球独家许可权,翰森制药将获得1.12亿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候选药物的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获得最高1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还将获得基于产品销售的特许权使用费。在特定条件下,翰森制药可能会在中国共同推广或独家商业化HS-10535。默沙东在心脏代谢疾病领域具有深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经验,翰森制药与默沙东的合作,将有助于HS-10535的开发和全球商业化,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闻泰医药通过借力箕星药业布局海外小分子GLP-1市场。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对于中国药企而言,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能够借助国际大药企的研发资源、临床开发经验和全球销售网络,加速产品的国际化进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药企合作,能够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信息和技术交流机会,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首先,在授权合作中,中国药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控制权。国际药企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利益,对产品的研发方向、临床试验设计、市场推广策略等进行调整,这可能与中国药企的初衷不完全一致。其次,在分成模式下,中国药企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如果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其收益可能相对有限。此外,核心技术的长期掌控力也是一个隐忧。过度依赖授权合作,可能会导致中国药企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一旦合作终止或出现其他问题,中国药企可能会面临技术断层的风险。因此,中国药企在“借船出海”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实力,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创新,为长期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能与成本之困:小分子GLP-1的破局关键

       在GLP-1药物市场中,产能与成本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因素,而小分子GLP-1药物的出现,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突破口。

       当前,多肽类GLP-1药物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生产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借助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生产,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复杂的发酵设备和严格的生产条件,还涉及繁琐的蛋白质纯化工艺。从原料的筛选、发酵条件的优化,到蛋白质的提取和精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多肽类药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往往需要严苛的冷链条件,以确保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这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例如,诺和诺德和礼来作为GLP-1药物的头部企业,一直深受生产和供应限制的困扰。诺和诺德为了解决产能问题,不惜重金收购生产工厂并自建场地,2024年2月,其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DMO巨头Catalent,其中110亿美元用于收购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三个灌装工厂。礼来的替尔泊肽自上市两年以来,也一直在FDA的短缺药品清单上,尤其在减肥适应症获批后,市场需求大增,供应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直到2024年12月FDA才证实其短缺问题得以解决。

       小分子GLP-1药物则具有明显的产能和成本优势。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规模制备,其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生产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这使得小分子药物在产能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小分子药物的原料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强度(PMI)比多肽具有明显优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成本使得小分子GLP-1药物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强大的“价格武器”,有望吸引更多患者受益于GLP-1药物治疗,进而对整个GLP-1药物市场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小分子GLP-1药物在追求产能与成本优势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辉瑞的Danuglipro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Danuglipron在研发过程中,虽然在疗效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潜力,如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经过16周治疗,相对于安慰剂组,120mg剂量组的Hb1Ac下降1.16%,体重降低4.17kg。但其安全性问题却十分突出,在每日两次给药患者中,75%出现恶心,近1/2发生呕吐,1/4出现腹泻,导致患者停药率超过50%。2025年4月,辉瑞更是因1例严重肝损伤事件,决定终止开发Danuglipron。这一事件表明,小分子GLP-1药物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性问题,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未来,小分子GLP-1药物若想在市场中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关键要素。首先,稳定的生产工艺是基础。只有拥有稳定的生产工艺,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能达到相同的质量标准,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药物。其次,差异化的临床价值至关重要。小分子GLP-1药物需要在临床疗效、安全性、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更高的降糖效果、更好的减重效果、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更优的依从性等,才能在众多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此外,适应症扩展能力也是衡量小分子GLP-1药物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对GLP-1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在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的潜在治疗作用逐渐被发现。能够成功扩展适应症的小分子GLP-1药物,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结语

       辉瑞的退场与礼来的进击,映射出小分子GLP-1赛道的冰火两重天。对于国内药企而言,授权合作虽是快速国际化的捷径,但若缺乏源头创新与临床差异化,恐难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境。随着礼来、硕迪等企业的数据陆续披露,2025年或成小分子GLP-1的“关键验证年”。谁能攻克安全性难关、平衡成本与疗效,谁就有望在这场百亿美元角逐中最终胜出。而中国药企,正站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十字路口。

       参考来源:各公司官网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