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4月,中国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了5款肺癌新药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的名单——鞍石生物的EGFR-TKI、康方生物的“双抗联合”、翰森制药的B7-H3ADC、三生制药的VEGF/PD-1双抗……这些药物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耐药、免疫治疗失败、脑转移等临床痛点。
鞍石生物PLB1004:EGFR耐药患者的“脑转移克星”
在肺癌治疗领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耐药和脑转移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鞍石生物的PLB1004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解决EGFR耐药和肺癌脑转移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59.4%ORR背后的“双靶点围剿”策略
PLB1004是一种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不可逆抑制剂(EGFR-TKI),具有高选择性,能够特异性地抑制EGFR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和转移。它不仅对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HER2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敏感突变、EGFR耐药突变和EGFR罕见突变均有效,还对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扩增和/或过表达有抑制作用,采用了“双靶点围剿”策略。
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一项1/2期临床研究结果令人瞩目。该研究评估了PLB1004+c-MET抑制剂vebreltinib,在EGFR突变阳性、MET扩增或过表达的EGFR-TKI后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vebreltinib和PLB1004剂量水平的测试中都发生了客观缓解,在19/32(59.4%)可评估反应的患者中观察到部分缓解(PR),四个剂量组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分别有7/12(58.3%)、6/13(46.2%)、2/3(66.7%)、4/4(100%)达到PR。这一数据表明,PLB1004联合vebreltinib在MET扩增或过表达的EGFRmNSCLC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
上述1/2期临床研究中,入组患者里36.4%的患者发生脑转移,而在脑转移患者中,PLB1004联合vebreltini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75.0%(9/12)。这一结果充分展示了PLB1004在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方面的显著效果,为那些面临脑转移困境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破解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困局。
康方生物“双抗+抗血管”组合:免疫耐药后如何绝地反击?
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免疫耐药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制约治疗效果的瓶颈。康方生物的“双抗+抗血管”组合,即AK104联合AK109,为免疫耐药后的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那么,这一组合如何在肺癌治疗中发挥作用,能否成为免疫耐药患者的“救命稻草”?
AK104+AK109:PD-1/CTLA-4与VEGFR-2的协同效应
AK104是一款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它能够同时阻断PD-1和CTLA-4这两个免疫检查点,激活T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攻击能力。CTLA-4主要在T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通过阻断CTLA-4,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PD-1则在T细胞活化的效应阶段起作用,阻断PD-1可以防止T细胞的耗竭,维持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AK104将这两个靶点的作用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免疫反应的双重激活。
AK109是一款全人源VEGFR-2(抗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VEGFR-2是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VEGF)的主要受体,VEGF与VEGFR-2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AK109通过特异性地结合VEGFR-2,阻断VEGF与VEGFR-2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当AK104与AK109联合使用时,两者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AK109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组织的血管结构正常化,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加免疫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另一方面,AK104激活T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可以克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还能够提高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为免疫耐药后的NSCLC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胃癌战场经验能否复制到肺癌?
康方生物在胃癌治疗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AK104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III期关键性注册性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患者入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那么,这些在胃癌战场积累的经验,能否成功复制到肺癌治疗中呢?
从作用机制上看,肺癌和胃癌虽然是不同的癌种,但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一些共性。AK104和AK109的联合作用机制,理论上在肺癌治疗中同样适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激活免疫细胞,有望对肺癌细胞产生有效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肺癌和胃癌的疾病特点、患者群体等方面存在差异。肺癌的病理类型更为复杂,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而且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也更为多样,这可能会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在将胃癌治疗经验应用到肺癌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康方生物也正在积极开展AK104联合AK109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数据的积累,有望为肺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实现胃癌治疗经验在肺癌领域的成功转化。
翰森制药HS-20093:ADC“内卷”下的B7-H3新靶点突围
在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众多药企纷纷布局热门靶点,力求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样的“内卷”背景下,翰森制药的HS-20093另辟蹊径,选择B7-H3作为靶点,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性和研发眼光。
GSK重金押注:B7-H3为何成ADC下一站风口?
B7-H3,又名CD276,是B7家族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它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既可以作为共刺激分子,促进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刺激干扰素γ(IFN-γ)的生成;又可以作为共抑制分子,抑制T细胞的功能,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这种双重作用机制使得B7-H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B7-H3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中选择性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治疗耐药性有关,在肿瘤病情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极低,而在多种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中却异常高表达。这种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巨大的表达水平差异,使得药物靶向B7-H3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而对健康细胞的伤害较小,因此成为了癌症治疗的理想靶点。
从作用机制上看,B7-H3靶向药物具有独特的优势。以HS-20093为例,它是一种B7-H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由全人源抗B7-H3单抗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有效载荷共价连接而成。单抗部分可以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B7-H3蛋白,将药物精准地递送至肿瘤细胞;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则可以发挥细胞毒性作用,直接杀伤癌细胞。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不仅能够阻断肿瘤免疫逃逸,还能对癌细胞进行直接打击,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治疗。此外,B7-H3靶向药物还能绕过现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为那些对传统免疫治疗耐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正是由于B7-H3靶点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吸引了众多药企的关注和投入,成为了ADC药物研发的下一站风口,翰森制药与葛兰素史克(GSK)订立独家许可协议,授予后者全球独占许可(不含大中华区),以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该产品,也体现了行业对B7-H3靶点和HS-20093这款产品的高度认可。
小细胞肺癌III期临床:ADC能否突破化疗天花板?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的肺癌亚型,约占肺癌病例的10%-15%。传统的小细胞肺癌治疗主要依赖化疗,以铂类药物联合依托泊苷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化疗的疗效有限,患者容易出现耐药和复发,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突破传统化疗的局限,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迫切需求。
HS-20093针对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之前的临床研究中,HS-20093已经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在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期ARTEMIS-001临床试验中,入组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过含铂类药物的标准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8.0mg/kg或10.0mg/kg剂量HS-20093治疗的患者中,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到了80.6%和95.5%,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61.3%和50.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6.4个月和8.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9个月和7.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在8.0mg/kg剂量组为9.8个月,10.0mg/kg剂量组尚未达到。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IO)联合含铂治疗但未接受过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TOPO1i)治疗的患者中,8.0mg/kg和10.0mg/kg剂量组的ORR分别高达75.0%和66.7%。这些数据表明,HS-20093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有可能突破传统化疗的天花板,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安全性方面,HS-20093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报告一致,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和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是可控的,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随着III期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相信HS-20093将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有望改写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生制药SSGJ-707:双抗“降维打击”单药疗法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传统单药疗法在应对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三生制药的SSGJ-707作为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出色的临床数据,展现出了相较于单药疗法的显著优势。
VEGF/PD-1双抗:抗血管生成+免疫激活的双重机制
SSGJ-707是一款能够同时靶向VEGF(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和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双特异性抗体,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其具备了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激活的双重作用机制。
从抗血管生成的角度来看,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SSGJ-707通过特异性地结合VEGF,阻断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使肿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供应,从而限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免疫激活方面,肿瘤细胞常常利用PD-1/PD-L1信号通路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SSGJ-707能够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重新激活T细胞的免疫活性,使其能够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此外,SSGJ-707还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功能,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这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SSGJ-707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双重打击”,相较于单一靶点的药物,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70.8%ORR、100%DCR:一线治疗数据碾压K药?
三生制药在2025年JPM大会上披露的2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SSGJ-707在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表现出色,展现出了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
研究结果显示,SSGJ-707的ORR达到了70.8%,这意味着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超过七成的患者肿瘤出现了明显的缩小;DCR更是高达100%,表明所有入组患者的肿瘤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没有出现疾病进展。这样的数据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D-1抑制剂K药(帕博利珠单抗)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以K药单药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TPS≥50%)的NSCLC患者为例,其ORR一般在40%-50%左右。SSGJ-707的ORR达到70.8%,几乎是K药的1.5倍左右,这充分显示了SSGJ-707在提高患者缓解率方面的巨大潜力。在DCR上,K药单药治疗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很难达到100%的疾病控制率。SSGJ-707实现了100%的DCR,这表明它在稳定病情、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患者带来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些数据表明,SSGJ-707在一线治疗NSCLC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活性,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当然,要确定SSGJ-707是否能真正“碾压”K药,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进一步验证,但目前的结果无疑给N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参考来源:各公司官网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