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近年创新药市场的宠儿,不过截至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都是自体产品,即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在T细胞表面表达针对癌症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然后将增殖后的细胞输回患者体内。之后,CAR-T细胞通过定位导航装置CAR,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效应因子,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尽管这类疗法治疗效果可观,但受限于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其定价高昂,已上市产品价格均超百万元,大大限制了患者可及性。不仅如此,自体CAR-T产品涉及基因改造、活化、培养、扩增、修饰等步骤,其制备周期较长(一般2-3周),基于这些局限,通用型CAR-T(UCAR-T,也称现货型CAR-T、异体CAR-T)应运而生,并备受业界推崇。
进入11月以来,在UCAR-T领域,MNC(跨国药企)已经发生了几笔交易,罗氏更是在11月26日以总价值15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 Therapeutics,该公司重点开发UCAR-T疗法。
那么UCAR-T有哪些优势和局限?目前发展现状如何?
性价比更高的UCAR-T,引MNC竞“折腰”
与自体CAR-T疗法不同,UCAR-T是一类同种异体来源的T细胞制备而成的CAR-T疗法,它是从健康供者体内采集T细胞,并在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后大规模扩增,制备成现货型(of-the-shelf)的细胞药物。由于其来源于健康供者,不受患者T细胞数量和质量影响,制备成功率高,单批次可满足上百人份的需求,具有绝 对的时间和价格优势。
目前,UCAR-T细胞疗法已掀起了研发热潮。近日,罗氏宣布,将以总价值高达约15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利用专有基因工程平台技术,由自体逐渐转向同种异体CAR-T疗法。
事实上,罗氏与Poseida的合作始于2022年8月,双方达成合作,将专注于开发针对血液瘤的UCAR-T疗法,合作涵盖了针对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和其他血液学适应症在内的多种UCAR-T疗法的研究和开发。
此次罗氏大手笔收购Poseida,获得了Poseida的专有平台——非病毒piggyBac DNA递送系统。该平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CAR分子基因呈递给T细胞,优势是能够生成具有高活性干性记忆T细胞(TSCM细胞)的CAR-T产品,具有更持久的高活性反应,而且毒性也更低。除此之外,非病毒载体制造成本低、生产时间短、诱变和肿瘤发生的风险低。
Poseida的在研产品也旨在解决CAR-T疗法的局限性,包括反应持续时间、安全性问题等,以在研管线P-MUC1C-ALLO1为例,其被设计为完全同种异体,通过基因编辑消除或减少宿主和移植物之间的反应,有潜力治疗多种实体瘤。在临床前模型中,P-MUC1C-ALLO1已被证明能消除三阴性乳腺癌和卵巢癌肿瘤细胞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总的来说,Poseida独特的转染、编辑以及递送平台可能带来成本更低、生产时间更短的UCAR-T疗法,可以解决当下的瓶颈。
目前,UCAR-T已成为细胞治疗领域的研发热潮。除罗氏外,就在几天前,诺华、武田等MNC也已入局。11月20日,诺华宣布与Vyriad达成合作,以发现和开发体内CAR-T(In Vivo CAR-T)疗法,这是一种新型的通用型细胞疗法,因其“降本增效”的潜力而备受瞩目。根据协议条款,诺华专注于将Vyriad识别和开发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推进临床,Vyriad将获得选择项目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分级版税。
还是在11月20日,武田宣布与Alloy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Alloy Therapeutics将开发武田专有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衍生的 CAR-T 细胞平台 (iCAR-T) 和 iPSC 衍生的 CAR-NK 平台 (iCAR-NK)。以期加速开发关键疗法,治疗实体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iCAR-T 具有开发通用型细胞疗法的潜力,可提供一流的性能和增强的效力,并且与自体细胞疗法相比,制造成本显著降低。
同一天两家MNC官宣UCAR-T领域的合作,足可见该领域的火热程度。火热归火热,处于探索早期的UCAR-T疗法仍有一些难题待解。
国内外研发潮迭起,UCAR-T还有瓶颈难解
由于UCAR-T来源于健康供者,不受患者T细胞数量和质量影响,制备成功率高,单批次可满足上百人份的需求,具有绝 对的时间和价格优势,因此,国内外已有众多药企加入竞速赛。
据公开资料统计,国外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UCAR-T产品还有来自Cellectis、Allogene Therapeutics、Celyad、Caribou Bioscienses、CRISPER Therapeutics等十数家企业的超20款产品。去年7月份,辉瑞以2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Caribou Bioscienses,以投入推动该公司的多发性骨髓瘤的同种异体CAR-T疗法探索。
国内有北恒生物、邦耀生物、传奇、信达、安诺瓴路、科济药业、亘喜生物等十数家药企布局UCAR-T赛道。
虽然入局者众,然而,同种异体T细胞可能引起的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始终限制着通用型CAR-T的发展,产品开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输入患者的异体细胞可能对宿主进行攻击,导致危及患者生命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次由于人体的自身免疫限制,异体细胞可能迅速被宿主的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限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
还有输注异体CAR-T细胞的细胞来源与质量控制,相关伦理等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最重要的,从疗效方面分析,UCAR-T与自体CAR-T的疗效似乎也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数据显示,UCAR-T的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的总体应答率为67%,中位持续应答时间为4.1个月;与目前主流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高达90%左右的初次总体应答率,以及58%的5年初次缓解率来看,自体CAR-T疗法的效果表现更佳。
纵使UCAR-T疗法有众多不确定性,但它无疑是CAR-T疗法的终极解决方案,在生物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浪潮之下,瓶颈终会得以突破。
主要参考资料:
1、Roche enters into a definitive agreement to acquire Poseida Therapeutics, including cell therapy candidates and related platform technologies.
2、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vyriad-announces-strategic-collaboration-with-novartis-to-develop-in-vivo-car-t-cell-therapies-302310717.html.
3、https://vyriad.com/science/in-vivo-platforms/.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