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这一政策被视作美国“对等关税”框架下的重要延伸,旨在迫使跨国药企将生产链迁回美国。消息一出,全球医药市场震荡,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应声大跌,再鼎医药、百济神州等龙头企业跌幅超9%。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在关税冲击下调整战略,把握全球市场新机遇?本文将深度解析。
关税冲击波:
中国药企的短期阵痛
1. 出口成本陡增,低附加值产品承压
美国是中国医药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24年对美医药产品出口额达190.47亿美元,占总额的17.6%。此次关税叠加(如中国药品面临34%的税率),直接导致原料药、仿制药等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例如,美国80%的抗生素依赖中国供应,阿莫西林、青霉素等基础药物出口首当其冲。部分企业可能被迫转向东南亚设厂,但越南、泰国等转口国同样被加征36%-46%关税,传统规避路径被“精准封堵”。
2. 资本市场恐慌,股价短期受挫
消息公布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单日跌幅近15%,药明康德、君实生物等企业市值蒸发显著。市场担忧关税政策将削弱中国药企的出海盈利能力,尤其是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
长期博弈:
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1. 原料药“卡脖子”:美国难寻替代选项
全球90%的仿制药原料药(API)依赖中国和印度供应,而印度80%-90%的关键中间体(KSM)又来自中国。即便关税推高成本,美国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例如,布洛芬、环丙沙星等常用药的活性成分几乎全部由中国工厂生产。
2. 技术升级倒逼:从“原料供应商”到“创新输出者”
中国头部药企正加速向生物药、创新药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例如,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已在美国获批上市,药明生物通过海外授权(License-out)模式规避关税影响。关税反而成为行业洗牌的催化剂,淘汰低端产能,推动技术升级。
全球市场新格局:
多极化供应链崛起
1.欧洲药企的“双面困境”
欧盟对美药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2.5%,爱尔兰更是美国高价药的“枢纽”。若美国对欧盟加征20%关税,爱尔兰对美出口可能腰斩。欧洲药企虽计划增加美国本土产能,但新建符合FDA标准的生产线需5-10年及20亿美元投入,短期难以实现。
2. 中国药企的“双通道战略”
● 本土化生产:迈瑞医疗等企业提前在美国备货,并启动海外建厂计划,以绕过关税壁垒;
● 多元化市场:开拓欧洲、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降低对美依赖。例如,中国对德国医药进口额已超过爱尔兰,成为欧盟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展望:
危机中的战略机遇
● 政策红利助力:中国医保丙类目录扩容、创新药审批加速等政策,将提振国内市场,对冲海外风险。
● 全球合作深化:跨国药企在华本土化生产(如强生、礼来)的趋势增强,中国供应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技术壁垒突破:AI药物研发、生物制造等领域的进步,或使中国在生物技术竞赛中抢占先机。
结语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暴露了美国医药产业的空心化困境,却为中国药企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战略窗口。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唯有技术升级、供应链韧性提升和多元化市场开拓,才能在全球医药产业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在风暴中看清方向的人。”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