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日本合成生物学企业Spiber宣布与Marzotto、RD Gruppo Florence和Filatura Papi Fabio三家意大利纺织业巨头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研发创新项目。
Spiber成立于2007年,公司主要致力于通过改造负责蜘蛛丝生产的基因,编码出一种经过合成优化的丝。该公司的发酵量产工厂已经于2022年投产,目前年生产能力为200-300吨(截至2024年),也是全球唯一符合ISO标准的工业规模蛋白质纤维。目前,Spiber的估值为12.2亿美元,是当前估值最高的日本创业公司之一。
Spiber与上述意大利奢侈品牌的合作,将合成生物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合成生物:被誉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合成生物学是一项基于工程化理念的跨学科领域,通过整合生命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与化学等学科设计和建造新的生物元件、功能和系统,以构建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可控方式、生物逻辑和生产系统。通过合成生物学,人类以类似计算机编程的方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编写”改造生命体,借助生命体高效的代谢系统,在生物体内定向、高效组装物质和材料。
由于合成生物学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两个层面均具备全面颠覆现有格局的潜力,因此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结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和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历程一样,合成生物学自2000年诞生以来,也经历了沉浮。
资本上一波涌入是在2021年,当时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融资事件共458起,融资金额达1136亿元,皆为自2019年至今最高水平。当年,美国的Ginkgo Bioworks和Zymergen相继登陆纳斯达克。
Ginkgo Bioworks创立于2008年,是合成生物领域技术型+平台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在2021年上市之前,Ginkgo Bioworks已经在9轮融资中筹集了7.978亿美元。
Zymergen创立于2013年,是一家兼顾“平台”和“产品”的合成生物技术公司。Zymergen致力于将机械自动化、AI和基因组学相结合,与Nature合作为不同的终端市场设计、开发和商业化分子、微生物和材料。
Ginkgo Bioworks和Zymergen的上市也带动着国内的热钱涌入合成生物学的初创企业。然而这一热闹景象维持不足三年,2023年,美国合成生物学两大巨头Amyris和Zymergen都遭遇了量产与选品的失败,最终使公司的股价遭受毁灭性打击。Amyris和Zymergen分别于2023年8月、10月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带着合成生物学相关的投融资也跌至冰点。
合成生物学重新成为资本心头好
进入2024年以来,得益于政策端的支持和技术端的突破,合成生物学在国内重新成为资本心头好。
2024年4月,在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透露,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并且有望在近期出台,“生物制造+”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接着24只合成生物概念股超九成实现上涨。川宁生物、蔚蓝生物分别累计上涨89.6%、75.7%。
除此之外,《“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要求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促进其在医药、农业、化工、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转化。同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都包含了对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措施。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西、重庆、湖北、贵州、甘肃等地均出台相应政策,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方向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一系列支持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落地政策。
在技术端,今年5月,江南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借助微生物发酵生产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把成本降到每公斤几百元,实现了透明质酸大产量推广应用。
政策支持加技术突破,使合成生物概念再次火热起来。
国内药企布局情况
医药领域是合成生物学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近年来,成立了不少专注合成生物相关的企业。除此之外,一些传统药企也在该赛道布局,川宁生物便是领头羊之一。
川宁生物(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已于2022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川宁生物是定位于合成生物学研发、生产型一体化的产品型公司,已构建完成选品-研发-大生产的商业化体系,目前除了做抗生素中间体之外,还应用合成生物学做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多个产品,是国内首批实现产品交付的合成生物学企业。2023年度,川宁生物营业收入约48.23亿元,扣非净利润约9.36亿元。
此外,国内还有金斯瑞、华大智造、东富龙、华东医药、四环医药等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所布局。
合成生物学通过对现有生物系统的改造,或者人工合成基因组重构生命体的方式,得到新的代谢途径以生产特定代谢产物,从而替代传统化工生产工艺,这种生产方式突破了生物自然进化的局限。
从近些年产业化发展来看,生物合成已然成为了一个千亿级的大赛道。根据 BCC Research 统计,预计到2026年,全球生物合成产业规模将达到332亿美元,对应的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快速增长市场。不过前景虽好,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其投资金额高,变现慢、商业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资本做时间的朋友。在国内,一系列布局的企业已经窥见了合成生物产业背后无尽的想象空间。
参考来源:
1.深蓝观:《合成生物学的狂欢与迷途》
2.智药局:《合成生物+材料爆了!性能媲美塑料,龙头已融资近十亿!》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