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与无心
诺和诺德2023年10月收购了KBP的一款新药,预期用于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未控制高血压。但时隔一年多后,把转让方推向了被告席。近日诺和诺德表示KBP涉嫌欺诈,隐瞒了负面临床试验数据,导致被误导,目前研发失败,要求索赔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
图源 官方
当初收购时是花了13亿美元,可能是看中了其与甾体类药物相比,具有高选择性,副作用小;而且能抗炎抗纤维化,保护心脏肾脏。当然所有的优势数据,都来自临床试验,当时已经进行了九项临床试验。在评估治疗3b/4期CKD RHTN安全性有效性时,临床2期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
收购时预测临床3期在2024年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个节点收购,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到马上临门一脚了,如果再等着临床3期出结果,那时间成本和收购成本都会提高。就像你投资一个电影,最 好的节点是拍完了看过样片,还没上映时,而不是等着票房已经一百亿了再入手。
但这个看着一切安好的决策,还是出现了问题,2024年6月,临床3期试验中期分析显示,未达到主要终点,诺和诺德立马刹车,停止了试验。然后回头调查之前的数据,继而认定转让方涉嫌故意隐重大不良信息,包括一些显示药物无效的临时分析。
这和药物有效,但存在未知不良反应还不同,毕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依赖巨大的样本数量才能得出。在临床中,未必能显现出来。而疗效则是临床2期试验考虑的重心,评估治疗作用和安全性。3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作用的确定,进一步验证药物对患者的治疗作用与收益。3期临床试验往往是难度大、耗时长、失败率较高的,毕竟样本量要大的多,也就容易出现2期试验中未出现的问题。毕竟上市后出现问题而退市加赔偿的也有案例,像最著名的就是沙利度胺,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有疗效”。当没有比安慰剂更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这个理念都不用去考虑,连疗效比不上安慰剂,轮不到不良反应。
而现在的问题是,诺和诺德认为KBP刻意隐瞒负面数据,故意让自己高价接盘。当然KBP方面则表示指控毫无依据,并表示提出抗辩。
这里插入一个话题,如果是临床试验确实造假了,会不会试验方和药企都不知情?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能,造假肯定是对其中一方有益的,不然谁冒着风险造假?其实还真有这种情况。有同行就遇到过,当时他们一款药物,是要收集受试者尿液检测的。然后检测结果比较吓人,某个样本的尿液结果显示有糖尿病,这在之前的试验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对原有尿样再次检测,依然是糖尿病。明明受试者前期体检一切正常,难道是药物出现了新的不良反应?查了很多资料一无所获,后面很忐忑的带受试者去抽血检测,数据正常。又取了尿液检测,结果又正常了,这就奇怪了。后面只能对受试人员调查,开始是不承认的,后面有其他人旁证,才知道受试者当时收集尿液时撒了,为了凑数,直接把别的患者尿液偷偷倒进了自己的尿杯,才出现了这种诡异的结果。
这算不算数据造假?都出现样本调换了,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种造假对药企有益吗?都不是药企有心操控的,怎么可能有益,但这就是临床试验中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像有人说的,“什么信任?让我看了你写的记录我就信任你?怎么可能。”毕竟某一个环节的疏忽,可能就造成后期非常大的问题,且调查起来未必解释得通。当受试人员数量众多,更是要防范这种情况,甚至不排除有的还会偷偷把药吐出来。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更多的是企业操控数据,往好的方向篡改,这在近几年的报道中也有不少案例。
KBP要洗脱自己的问题,肯定是要重溯数据完整性、真实性,而诺和诺德则是要拿出对应的证据来。这种临床进行一半,直接收购的,确实存在类似的风险。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对后续的药物转让产生更大的影响,收购方会更严格的审视药物的临床数据,整体前期成本投入会加大。毕竟和后续的中止试验比起来,前期的调查投入已经算不上什么。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