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CPHI制药在线 资讯 Aiden 11.6亿美金出海协议只是开始?CDH17靶点势头正猛!

11.6亿美金出海协议只是开始?CDH17靶点势头正猛!

热门推荐: CDH17 ADC 靶点
作者:Aiden  来源:CPHI制药在线
  2025-04-07
从华东医药、先声药业到乐普生物,十余家药企竞相布局,去年递表港交所的维立志博以“TCE+ADC双赛道”策略率先突围。

11.6亿美金出海协议只是开始?CDH17靶点势头正猛!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即将于4月启幕,3月末公开的会议摘要显示,中国创新药数量首次突破200款,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占比近半,靶向消化道肿瘤的CDH17更以11项ADC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新星”。从华东医药、先声药业到乐普生物,十余家药企竞相布局,去年递表港交所的维立志博以“TCE+ADC双赛道”策略率先突围。这场围绕CDH17的竞速,是否预示着中国药企终于撕掉“me-too”标签,在全球抗癌药物研发的深水区抢占了战略高地?

  从冷门到顶流

  CDH17(钙黏蛋白17)并非新发现的靶点,但其从“冷门”到“顶流”的跃升,源于临床需求迫切性与靶点生物学特性的双重驱动。

  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国药企聚焦CDH17的核心动因。中国是全球消化道肿瘤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疾病每年新发病例超百万,而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疗效瓶颈显著。如HER2阳性胃癌患者仅占约20%,Claudin18.2靶向药的覆盖范围亦有限。CDH17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70%-80%的胃癌、胰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仅局限于肠道黏膜的紧密连接处,几乎不与血液循环接触,显著降低了脱靶毒性风险。

  靶点机制的“多面性”进一步巩固了CDH17的地位。CDH17不仅是细胞粘附分子,更参与调控Wnt/β-catenin、NF-κB等关键信号通路,直接影响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性。2022年《Nature Cancer》的一项研究首次证实,CDH17可作为CAR-T疗法的理想靶点,其暴露于肿瘤细胞表面但隐藏于正常细胞中的特性,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天然优势。这一发现直接点燃了药企的研发热情,从ADC、双抗到CAR-T,CDH17的疗法矩阵迅速成型。

  CDH17的差异化突围

  在此次AACR披露的11项CDH17 ADC研究中,中国药企的研发策略呈现显著差异化,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关键胜负手。

  ADC技术迭代是竞争的核心领域。维立志博的“TCE+ADC”双杀模式备受关注,其靶向CDH17的LBL-054-ADC采用自主开发的Linker-payload技术平台,DAR值精准控制在6(非传统8),平衡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去除抗体Fc功能减少免疫毒性,并搭载高活性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肿瘤完全消退。普众发现的AMT-676则通过“疏水屏蔽”连接子技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克服耐药性,其临床I期试验已在澳大利亚启动。亲合力生物的双毒素ADC则采用TMEA连接子技术,同时搭载两种毒素(如HER2-ISAC和EGFR&TROP2双靶点),在灵长类动物中展现优异安全性,且治愈小鼠后产生免疫记忆效应。

  双抗与TCE的协同布局为实体瘤治疗开辟新路径。维立志博的靶向CDH17×CD3双特异性抗体LBL-054-CD3,通过LeadsBody?平台调控T细胞激活强度,减少细胞因子风暴风险,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对CDH17阴性细胞无杀伤作用。类似策略的还有Arbele公司的ARB202(CDH17×CD3双抗),其差异化的亲和力设计已通过I期安全性验证,初步数据显示耐受性Cmax高达150ng/ml,未出现显著脱靶毒性。

  全球化合作与授权出海标志着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能力提升。乐普生物与ArriVent就CDH17 ADC药物MRG007达成11.6亿美元里程碑协议,首付款达4700万美元。不仅体现国产ADC的国际化认可,更揭示中国药企从“技术输出”向“平台授权”的升级——通过自主技术平台(如乐普的CDH17靶点筛选、维立志博的Linker设计)占据价值链上游。

  CDH17赛道的挑战与未来

  尽管CDH17研发如火如荼,但同质化竞争与临床转化难题仍需警惕。

  临床进展与差异化壁垒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全球CDH17药物均处于早期阶段:ADC领域的维立志博LBL-054-ADC、乐普MRG007等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双抗领域的Arbele ARB202进入I期;CAR-T领域的Chimeric CHM-2101获FDA IND批准。差异化核心在于技术平台与适应症选择,如勃林格殷格翰的BI905711(CDH17×TRAILR2双抗)通过诱导凋亡通路,在结直肠癌模型中疗效较传统药物提升千倍,安全性良好。

  临床转化的“三道坎”亟待突破。首先是靶点验证:CDH17在肿瘤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其次是安全性:尽管正常组织表达低,但肠道黏膜的潜在毒性仍需关注,例如CAR-T疗法虽未在小鼠模型中损伤正常组织,但人类肠道结构的复杂性可能带来意外风险。最后是耐药性:ADC的旁观者效应可能加速耐药突变,双毒素或组合疗法或是出路。

  从CDH17靶点热门看中国创新药研发趋势:

  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从跟随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战略转型。在靶点选择方面,以往国内企业多聚焦于PD-1、HER2等成熟靶点进行快速跟进,而在CDH17靶点的全球竞争中,以维立志博、亲合力生物为代表的企业依托自主研发技术平台,在Linker分子设计、双毒素载荷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特别是亲合力生物开发的双毒素抗体偶联药物,凭借其独特的分子设计机制,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类产品进入临床阶段,这种创新模式有望为新一代ADC药物建立技术标准。

  在国际化布局层面,中国药企正从单一产品出口向技术平台输出升级。乐普生物与ArriVent达成战略合作,普众发现向昂阔医药授权CDH6 ADC技术,都充分验证了中国在ADC技术平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ADC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62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0%,技术输出将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适应症开发策略呈现精准化趋势。基于消化道肿瘤高发且治疗选择有限的现状,CDH17靶点开发同时具备社会价值与商业潜力。与此同时,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通过将ADC药物适应症拓展至乳腺癌、鼻咽癌等疾病领域,逐步构建起多靶点覆盖、广谱抗肿瘤的治疗矩阵,形成差异化的临床开发路径。

  结语

  CDH17靶点的角逐,是中国药企从“量变”到“质变”的缩影,这种转变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共振。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生物科技股中ADC概念板块平均涨幅达38%,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高盛在最新研报中将中国ADC技术平台估值模型从“产品管线估值”调整为“技术平台溢价”。未来,随着首 款CDH17药物的上市,中国创新药或将在全球抗癌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AACR 2025 会议摘要

  [2]CDE官网

  [3]公开资料

相关文章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