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康方生物与正大天晴的PD-1单抗派安普利单抗获FDA批准上市。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欧美巨头对免疫治疗的垄断,更揭示了中国药企出海的深层逻辑--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从"内卷求生"到"全球卡位"。本文盘点国产PD-1出海众生相,并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创新药如何从"陪跑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国产PD-1出海众生相:鼻咽癌为何成破局点
鼻咽癌,这个被称为"广东癌"的疾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据统计,全球约60%的鼻咽癌病例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在欧美国家,鼻咽癌的发病率极低,每10万人中仅有不到1例,这使得欧美在鼻咽癌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有效疗法匮乏。
对于国产PD-1药企来说,鼻咽癌成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破局点"。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都曾试图以鼻咽癌为跳板冲击FDA。信达生物开展了信迪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相关研究,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也在鼻咽癌适应症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提交了生物制品许可申请。然而,由于临床设计存在缺陷,如临床试验人群单一、未充分考虑美国人群特点,以及对照疗法选择不当等问题,最终都未能成功获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聚焦"中国病"的策略虽有潜力,但临床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
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在临床设计上走出了一条差异化之路。其采用"联合化疗一线+单药后线"的双路径策略,全面覆盖鼻咽癌患者的全病程治疗。在一线治疗中,派安普利单抗联合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能够充分发挥化疗的快速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以及PD-1抑制剂激活免疫系统的优势,两者协同,提高治疗效果。在AK105-304研究中,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9.6个月,而安慰剂组仅为7.0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55%。
在后线治疗中,派安普利单抗单药使用,为经过一线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AK105-202研究显示,派安普利单抗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这种全病程覆盖的设计,与默沙东K药仅获批后线治疗形成了鲜明对比,形成了错位竞争,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为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上市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孤儿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由于罕见病患者人数较少,研发成本高,为了鼓励药企投入研发,FDA给予孤儿药一系列政策优惠,如税费抵免、专项研发资助、7年市场独占权及优先审评通道等。
鼻咽癌在欧美属于罕见病范畴,康方生物凭借派安普利单抗在鼻咽癌治疗上的显著疗效,成功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这不仅加速了派安普利单抗的审评进程,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美国市场,还为其在美国市场赢得了7年的市场独占权,有效规避了与其他巨头在鼻咽癌治疗领域的正面交锋,为产品的商业化成功奠定了基础。
康方模式:合资公司打破"出海魔咒"
在出海征程中,康方生物与正大天晴的合作堪称典范。正大天晴母公司中国生物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拥有着成熟的销售网络。东南亚地区不仅是鼻咽癌等疾病的高发区,且在文化、医疗体系等方面与中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生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市场需求,精准布局。
而康方生物作为专注于创新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研发技术平台。其自主研发的派安普利单抗,采用IgG1亚型并进行Fc段改造,在增强免疫治疗疗效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通过合作,正大天晴利用其销售网络,将康方生物的研发成果快速推向市场,实现了研发与销售的无缝对接。双方的资源整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推广效率,还降低了研发成果转化的时间成本,为派安普利单抗的出海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资公司"正大天晴康方"的成立,实现了研发成本的有效分摊和全球收益的共享。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新药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从药物的发现、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且失败风险极高。
以PD-1抑制剂的研发为例,平均研发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研发周期长达10年以上。康方生物与正大天晴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共同承担研发成本,降低了单一企业的资金压力和研发风险。在收益分配上,双方共享全球市场的收益,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对等。这种风险共担的模式,使得双方在研发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避免了因资金短缺或风险过高而导致的研发中断,为派安普利单抗的成功研发和上市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在临床试验策略上,康方生物选择"化疗联合"而非单药治疗,这一决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化疗作为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医生和患者对其使用方法和疗效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能够利用化疗的成熟应用基础,快速打开市场。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临床试验风险。在AK105-304研究中,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这一结果为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通过联合化疗,康方生物不仅提高了派安普利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增强了FDA对其产品的认可度,为产品的获批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产PD-1出海的三大启示
启示一:从"Fast-Follow"到"区域创新"
长期以来,国产PD-1在出海过程中,大多采取"Fast-Follow"策略,即在K药、O药已获批的肺癌、黑色素瘤等大适应症上进行跟随研发。然而,这些大适应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K药、O药凭借先发优势和大量的临床数据,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PD-1在这些领域正面竞争,不仅研发难度大,且获批风险高,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转向区域高发疾病,如鼻咽癌、肝癌等,是国产PD-1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以肝癌为例,中国是肝癌大国,全球一半以上的肝癌患者在中国。由于肝癌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欧美药企在肝癌治疗上的研发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患者。国产PD-1药企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针对中国肝癌患者开展深入研究,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聚焦区域高发疾病,国产PD-1能够打造"中国定义"的临床价值,满足特定区域患者的需求,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启示二:从"单打独斗"到"生态联盟"
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单打独斗的研发和商业化模式,已难以满足国产药企出海的需求。康方生物与正大天晴的合作,为"研发+商业化"联盟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通过合作,双方实现了研发与商业化的优势互补,加速了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百济神州与诺华的合作同样引人注目。百济神州将替雷利珠单抗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诺华,借助诺华的全球销售网络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替雷利珠单抗得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恒瑞医药与默沙东在肿瘤领域的战略合作,双方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创新的肿瘤治疗方案。这些合作案例表明,通过"研发+商业化"联盟,药企能够弥补自身在国际化能力上的短板,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启示三:从"低价倾销"到"价值定价"
在过去,国产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常以低价策略试图打开市场,然而这种策略往往难以获得长期的市场认可和利润回报。派安普利单抗在美国市场的定价策略,为国产PD-1的价值定价树立了榜样。尽管其预计定价为K药的70%,但这并非简单的低价竞争,而是基于自身的"突破性疗法"标签和显著的疗效优势。
派安普利单抗在鼻咽癌治疗上展现出的卓越疗效,如前文所述的AK105-304研究和AK105-202研究数据,证明了其临床价值。凭借这些优势,派安普利单抗拒绝陷入"成本内卷",而是以价值为导向进行定价。这种定价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后续国产PD-1及其他创新药的定价提供了参考,推动整个行业从追求低价转向追求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康方生物的"破冰"绝非偶然,而是中国药企十年磨剑的必然结果。它揭示了一条清晰的出海路径:以本土疾病为矛,以生态合作为盾,以临床价值为核。未来,随着更多"中国定义"的适应症获得国际认可,国产PD-1或将扭转全球免疫治疗格局。然而,出海之路依然荆棘密布--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突破巨头专利壁垒、如何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将是中国药企必须回答的下一道考题。
参考来源:康方/正大天晴官网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