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荃信生物将一款尚未进入临床的长效双抗QX030N以超5.5亿美元"天价"授权海外,创下国产自免领域早期交易新纪录。这一动作背后,是资本对前沿技术的疯狂押注,还是国产Biotech的"豪赌"?
QX030N为何值5.5亿?
(一)独特的靶点组合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QX030N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双靶点协同机制,同时抑制自免疾病中的两个关键通路,如IL-17/IL-23或TNF/IL-6通路。以IL-17和IL-23这对靶点为例,IL-17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高度表达,可诱导其他促炎因子的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加剧;IL-23则在维持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细胞的活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传统的单靶点药物只能针对其中一条通路进行干预,而QX030N能够同时阻断这两条通路,实现对疾病进程的双重调控。这使得它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因为不同患者对不同细胞因子通路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双靶点抑制增加了治疗有效的可能性。
(二)长效化设计优势
在药物治疗中,给药频次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QX030N通过Fc工程化改造或融合蛋白技术实现了超长半衰期。Fc工程化改造主要是对抗体的Fc段进行修饰,改变其与Fc受体的结合特性,从而延长抗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融合蛋白技术则是将具有治疗活性的蛋白与Fc段融合,利用Fc段与新生Fc受体(FcRn)的pH依赖性结合特性来延长半衰期。在pH7.4的生理条件下,FcRn与Fc不结合;在细胞内涵体pH6.0-6.5的酸性条件下,两者结合,从而避免了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被溶酶体等快速降解。另外,Fc段能够增大分子体积,不易被肾小球滤过,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半衰期。这种超长半衰期使得给药间隔从传统的2周延长至1月,患者无需频繁前往医院或自行注射药物,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因频繁给药可能带来的感染等风险,显著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
(三)差异化适应症选择
在生物医药竞争激烈的赛道中,选择合适的适应症至关重要。QX030N瞄准了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领域,这些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以银屑病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者众多,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有多种治疗药物,包括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案反应不佳或存在不耐受的情况。特应性皮炎也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QX030N的临床前数据表明,其疗效对标强生的Tremfya(IL-23单抗),但给药频次减半。Tremfya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QX030N在保持疗效相当的同时,减少给药次数,这一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据预测,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的潜在市场空间超300亿美元,QX030N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有望在这片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其获得高额授权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风投为何为"纸上蓝图"买单?
(一)自免疾病赛道潜力
自身免疫疾病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已然成为全球医药市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从2019年的116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338亿美元,并且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6%。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全球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自身免疫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因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的情况。诊断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被及时准确地确诊,从而推动了治疗需求的增长。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的发展。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长效疗法的商业价值愈发凸显。对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而言,许多疾病需要终身用药,长效疗法能够减少给药频次,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和经济成本,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使得长效疗法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早期介入的风险与回报
风投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策略往往具有前瞻性,早期介入是其常见的投资方式之一。对于像QX030N这样尚处于临床前阶段的项目,风投机构的投资决策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风险与回报的深入分析。早期介入虽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为临床前项目距离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安全性问题、有效性不达标等,导致项目失败。但一旦项目成功,其回报率也是相当可观的。
以一些成功的生物医药投资案例来看,若QX030N临床成功,其回报率可能超过10倍。风投机构通过早期投资获得较低成本的股权,在项目逐步推进并取得成功后,股权价值会大幅提升。当QX030N成功上市并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时,风投机构持有的股权价值将随着公司市值的增长而水涨船高,从而实现高额的投资回报。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模式,吸引着风投机构在众多生物医药项目中寻找具有潜力的"种子"进行投资。
(三)荃信生物的利益绑定
荃信生物与Caldera之间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荃信生物获得Caldera约24.88%的股权,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商业角度来看,股权置换使得荃信生物能够深度参与到QX030N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中,未来随着QX030N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和销售,荃信生物将有权分享其带来的全球红利。如果QX030N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获得批准上市并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荃信生物将根据其持有的股权比例获得相应的利润分成。
这种利益绑定模式有助于激励双方共同努力推动QX030N的成功。Caldera有动力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专业能力,加快QX030N的研发、临床试验和商业化进程,因为项目的成功也将为其自身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荃信生物也会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资源,协助Caldera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为QX030N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荃信生物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提供了可能。
国产Biotech的"青苗出海"是捷径还是陷阱?
(一)"青苗出海"模式兴起
在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呈现出一股"青苗出海"的热潮,多家中国药企纷纷将临床前管线授权海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例如,英矽智能在2025年初完成一项研发管线的海外授权,获得2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该公司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此次授权的临床前候选药物是通过其生成式AI平台Chemistry42辅助发现的。这一交易不仅为英矽智能补充了研发所需资金,也体现了AI制药领域在国际合作中的新突破。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创新药达成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大幅增长,达到71笔(2023年同期61笔),同比增长16%;涉及总金额更是飙升至404.54亿美元(2023年同期261.87亿美元),同比大幅提升5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青苗出海"模式在行业内正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中。
(二)模式利弊分析
"青苗出海"模式为中国药企带来了诸多显著的优势。从资金层面来看,药企能够通过授权合作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后续的销售分成等。这些资金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和运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推进其他研发项目,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从风险角度分析,将临床前管线授权海外可以分散研发风险。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从临床前研究到最终上市,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临床试验,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如安全性问题、有效性不达标等。通过授权合作,研发风险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降低了企业独自承担研发失败风险的压力。
这种模式还能让企业借助国际合作伙伴的资源和优势,加速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国际药企通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以及丰富的临床试验和监管经验。中国药企与它们合作,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加快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能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研发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然而,"青苗出海"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可能会丧失潜在的巨额收益。一旦将管线授权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授权费用,但如果产品在未来取得巨大成功,其大部分收益将归授权方所有,中国药企只能获得相对有限的分成,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
技术壁垒外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授权合作过程中,中国药企需要向授权方披露一定的技术信息和研发数据,这可能导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面临被泄露的风险。如果授权方在合作过程中掌握了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其他项目或与其他企业合作,可能会对中国药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造成冲击。
部分企业过度依赖"青苗出海"模式获取资金,而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一旦外部资本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合作出现问题,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和发展困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荃信生物的5.5亿美元交易,既是资本的狂欢,也是国产创新药"以小博大"的缩影。在自免双抗的黄金赛道上,技术前瞻性决定估值天花板,而临床执行力决定商业地板。这场"青苗出海"能否开花结果,取决于QX030N能否跨越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死亡之谷"。
参考来源:荃信生物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